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1627崛起南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隔海相望的安南国,执委会从一开始就没抱有对其进行直接统治的打算,而是希望通过施加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安南政权的间接控制,最终将其定位为海汉政权的仆从国。现阶段对北越朝廷提供的各类军事援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实现这个远景目标。
安南国内的情况是权臣当政,南北都是如此,只不过北边是武将当家,南边是文臣做主,而皇位上的黎氏帝王都只是傀儡而已。海汉选择了扶持北越,自然也就将北越的军队系统作为了重点对象,通过不断地为北越培养新军和高级军官,来逐步增加海汉在北越军中的影响力。
这样的措施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例如首批接受海汉培训的北越军官郑廷等人,现在在北越军中已陆续进入到前线主战部队的高层。虽然这些北越军人对于海汉的某些做法并不一定认同,甚至还抱有一定的警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接受过海汉式培训的军官几乎都已经言必称海汉如何如何,以海汉的模式为衡量标准——毕竟海汉民团自从出现就一直战无不胜,这样无可挑剔的范本也没有第二家可选了。
就现阶段军援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尽管海汉暂时还无法左右北越的军事动向,但在北越军方的影响力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在军火贸易方面,海汉基本上已经垄断了北越的军火市场。现在除了火枪、火炮以及相应的弹药和零配件之外,海汉还开始向其大量出口腰刀、矛尖、板甲、铁丝网等武器装备。这些东西的技术含量不高,而海汉大本营就有铁矿,再加上先进的生产模式,可以将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向北越的出口价格甚至要比其自己生产的成本低了近四分之一。
在价格、质量都相差不多的水平下,军方高层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象征着强大战斗力的海汉装备,于是现在北越军中新购入的武器装备有八成以上都是进口货,小到精铁制的皮带扣,大到重逾千斤的火炮,统统都打着“海汉制造”的烙印。从去年开始花费重金组建的北越护****,目前算得上是北越手中的王牌精锐部队,其装备更是清一色的海汉造,甚至连军队编制也由原来的明式改为了海汉式,连排级军官都是出身于涂山训练营,而营级以上的军官全部都要分批到胜利港接受进修培训,获得胜利港军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已经开始成为了北越军官们晋升高级军衔的必备资历。
如果不是迫于经济压力,北越军方甚至还想向海汉采购几艘胜利港造船厂出产的“探索级”战船。早在上半年的援越行动结束之后,北越军方就已经打听过这种先进战船的价钱,但海汉方面的报价直接让他们打消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念头——配备了完整海汉风帆和舵轮体系,以及全部舰炮的“探索级”战船,报价竟然高达每艘两万五千两白银!
要价这么高,海汉这边也是有充分理由的,船上总共有左右各五前后各一共计十二门舰炮,这十二门炮加上特制的机械制退炮座,价值就超过一万五千两了,再加上海汉战船独有的帆桅和舵轮,这个报价已经很“良心”了。为了能让北越军方的高层人员了解这种战船的性能,钱天敦甚至还特地从大本营调了一艘战船过去,邀请了北越军方的高层人员乘坐这艘船出海并进行军事演习,以证明这种战船的性能对得起它的高昂价格。
海汉这报价中的水分到底有多少,北越军方并不清楚,但有一件事很明确,那就是北越军方现在口袋里没钱。尽管对海汉战船的性能非常眼馋,但军费早就捉襟见肘的北越军方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组建自己的舰队了——哪怕是买一艘回来当旗舰使用都已经没有足够的经费了。因此尽管海汉这边使用了各种手段来进行推销,但最终仍然没能拿到来自北越的订单。
不过“海汉军工”的负责人白克思倒是一直没有放弃这个项目,据说近期已经和胜利港造船厂、海汉银行沟通好,打算向北越推出军备贸易专项贷款,以北越沿海地区的几个租界的永久归属权为抵押,由海汉银行提供购船贷款。正好这次郑柞上门谈判,白克思也摩拳擦掌地准备好好地忽悠他一把。
“说到实际影响力这事,我也有话说。”宁崎看到几个武官系统的人讨论得热火朝天,当然也不愿被他们占去了全部风头。
“北越虽然是个军政府,但我们也不能只引进军人背景的短期留学生,应该效仿我们现在对大明的做法,让北越的达官显贵们把家里的子弟也送来这边接受我们的教育。当北越的整个社会上层对我们的看法趋向友善的时候,影响力自然而然就有了。”宁崎显然对此也早就打好了腹稿,不慌不忙地说道:“现在各级教育机构中本来就已经有留学生的编制,再增加一个招生对象也不会很麻烦,无非就是民政部门多一道审查登记的手续而已,但这样的做的好处却显而易见。”
“这个可以有。”陶东来对宁崎的建议十分赞同,连连点头道:“上半年就忙着打仗的事情了,文化传播这一块的工作有所放松,现在趁着形势比较好,要抓紧时间把这个工作抓起来,最好是能把招收留学人员常态化,制度化。今后我们控制的地区肯定不止现在这一点,以后就可以把这套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目前海汉对外的文化推广工作,成效比较明显的当属大明。在相关部门的运作之下,目前胜利港地区的教育机构已经接收了超过百名留学生,年龄段从七八岁到二十出头不等。其中绝大部分留学人员都是来自于跟海汉有商贸来往的各个商家,而这些人选择到三亚留学的目的大多也是为了日后能够学到海汉的各种独门生产技术,希望能将带回大明。
当然执委会并不担心这些生产技术外泄之后会给自家的生意带来竞争者,事实上被列入职业培训的生产项目基本都不太可能依靠手工作坊式来进行大规模生产,例如玻璃器之类,就算在大明境内能够仿制出来,其生产成本也根本无法降低到海汉现有的水平,想要跟海汉货争夺一线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教育部门则是希望通过这种职业培训,逐步培养出一些真正对海汉文化感兴趣的留学人员,等这些人学成回到大明之后,就会成为海汉文化的义务宣传员,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海汉统治区从事贸易、学习甚至定居。
“你们军方、文化界都表态了,那我就代表工商界也简单说几句。”等众人讨论完宁崎提出的意见之后,施耐德也开口切入了话题:“我们和北越的贸易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了,有句讲句,我们对北越的贸易顺差的确太大了一点,有时候连我都感觉快要把北越给榨干了。北越现在能向我们出口的产品很少,就只有粮食、木材、药材、皮毛等有限的几个种类,有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项目,比如木材、药材之类的粗加工,我觉得完全可以放在当地进行,无非就是投钱办一些手工作坊而已。这样一来节约我们有限的运力,二来也扶持一下当地的经济。”
“帮北越搞粗加工产业没什么... -->>
对于隔海相望的安南国,执委会从一开始就没抱有对其进行直接统治的打算,而是希望通过施加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安南政权的间接控制,最终将其定位为海汉政权的仆从国。现阶段对北越朝廷提供的各类军事援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实现这个远景目标。
安南国内的情况是权臣当政,南北都是如此,只不过北边是武将当家,南边是文臣做主,而皇位上的黎氏帝王都只是傀儡而已。海汉选择了扶持北越,自然也就将北越的军队系统作为了重点对象,通过不断地为北越培养新军和高级军官,来逐步增加海汉在北越军中的影响力。
这样的措施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例如首批接受海汉培训的北越军官郑廷等人,现在在北越军中已陆续进入到前线主战部队的高层。虽然这些北越军人对于海汉的某些做法并不一定认同,甚至还抱有一定的警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接受过海汉式培训的军官几乎都已经言必称海汉如何如何,以海汉的模式为衡量标准——毕竟海汉民团自从出现就一直战无不胜,这样无可挑剔的范本也没有第二家可选了。
就现阶段军援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尽管海汉暂时还无法左右北越的军事动向,但在北越军方的影响力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在军火贸易方面,海汉基本上已经垄断了北越的军火市场。现在除了火枪、火炮以及相应的弹药和零配件之外,海汉还开始向其大量出口腰刀、矛尖、板甲、铁丝网等武器装备。这些东西的技术含量不高,而海汉大本营就有铁矿,再加上先进的生产模式,可以将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向北越的出口价格甚至要比其自己生产的成本低了近四分之一。
在价格、质量都相差不多的水平下,军方高层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象征着强大战斗力的海汉装备,于是现在北越军中新购入的武器装备有八成以上都是进口货,小到精铁制的皮带扣,大到重逾千斤的火炮,统统都打着“海汉制造”的烙印。从去年开始花费重金组建的北越护****,目前算得上是北越手中的王牌精锐部队,其装备更是清一色的海汉造,甚至连军队编制也由原来的明式改为了海汉式,连排级军官都是出身于涂山训练营,而营级以上的军官全部都要分批到胜利港接受进修培训,获得胜利港军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已经开始成为了北越军官们晋升高级军衔的必备资历。
如果不是迫于经济压力,北越军方甚至还想向海汉采购几艘胜利港造船厂出产的“探索级”战船。早在上半年的援越行动结束之后,北越军方就已经打听过这种先进战船的价钱,但海汉方面的报价直接让他们打消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念头——配备了完整海汉风帆和舵轮体系,以及全部舰炮的“探索级”战船,报价竟然高达每艘两万五千两白银!
要价这么高,海汉这边也是有充分理由的,船上总共有左右各五前后各一共计十二门舰炮,这十二门炮加上特制的机械制退炮座,价值就超过一万五千两了,再加上海汉战船独有的帆桅和舵轮,这个报价已经很“良心”了。为了能让北越军方的高层人员了解这种战船的性能,钱天敦甚至还特地从大本营调了一艘战船过去,邀请了北越军方的高层人员乘坐这艘船出海并进行军事演习,以证明这种战船的性能对得起它的高昂价格。
海汉这报价中的水分到底有多少,北越军方并不清楚,但有一件事很明确,那就是北越军方现在口袋里没钱。尽管对海汉战船的性能非常眼馋,但军费早就捉襟见肘的北越军方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组建自己的舰队了——哪怕是买一艘回来当旗舰使用都已经没有足够的经费了。因此尽管海汉这边使用了各种手段来进行推销,但最终仍然没能拿到来自北越的订单。
不过“海汉军工”的负责人白克思倒是一直没有放弃这个项目,据说近期已经和胜利港造船厂、海汉银行沟通好,打算向北越推出军备贸易专项贷款,以北越沿海地区的几个租界的永久归属权为抵押,由海汉银行提供购船贷款。正好这次郑柞上门谈判,白克思也摩拳擦掌地准备好好地忽悠他一把。
“说到实际影响力这事,我也有话说。”宁崎看到几个武官系统的人讨论得热火朝天,当然也不愿被他们占去了全部风头。
“北越虽然是个军政府,但我们也不能只引进军人背景的短期留学生,应该效仿我们现在对大明的做法,让北越的达官显贵们把家里的子弟也送来这边接受我们的教育。当北越的整个社会上层对我们的看法趋向友善的时候,影响力自然而然就有了。”宁崎显然对此也早就打好了腹稿,不慌不忙地说道:“现在各级教育机构中本来就已经有留学生的编制,再增加一个招生对象也不会很麻烦,无非就是民政部门多一道审查登记的手续而已,但这样的做的好处却显而易见。”
“这个可以有。”陶东来对宁崎的建议十分赞同,连连点头道:“上半年就忙着打仗的事情了,文化传播这一块的工作有所放松,现在趁着形势比较好,要抓紧时间把这个工作抓起来,最好是能把招收留学人员常态化,制度化。今后我们控制的地区肯定不止现在这一点,以后就可以把这套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目前海汉对外的文化推广工作,成效比较明显的当属大明。在相关部门的运作之下,目前胜利港地区的教育机构已经接收了超过百名留学生,年龄段从七八岁到二十出头不等。其中绝大部分留学人员都是来自于跟海汉有商贸来往的各个商家,而这些人选择到三亚留学的目的大多也是为了日后能够学到海汉的各种独门生产技术,希望能将带回大明。
当然执委会并不担心这些生产技术外泄之后会给自家的生意带来竞争者,事实上被列入职业培训的生产项目基本都不太可能依靠手工作坊式来进行大规模生产,例如玻璃器之类,就算在大明境内能够仿制出来,其生产成本也根本无法降低到海汉现有的水平,想要跟海汉货争夺一线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教育部门则是希望通过这种职业培训,逐步培养出一些真正对海汉文化感兴趣的留学人员,等这些人学成回到大明之后,就会成为海汉文化的义务宣传员,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海汉统治区从事贸易、学习甚至定居。
“你们军方、文化界都表态了,那我就代表工商界也简单说几句。”等众人讨论完宁崎提出的意见之后,施耐德也开口切入了话题:“我们和北越的贸易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了,有句讲句,我们对北越的贸易顺差的确太大了一点,有时候连我都感觉快要把北越给榨干了。北越现在能向我们出口的产品很少,就只有粮食、木材、药材、皮毛等有限的几个种类,有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项目,比如木材、药材之类的粗加工,我觉得完全可以放在当地进行,无非就是投钱办一些手工作坊而已。这样一来节约我们有限的运力,二来也扶持一下当地的经济。”
“帮北越搞粗加工产业没什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