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四) (1/2)
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宰执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12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四)
赵顼浮在脸上的带着冷意的笑容,仿佛方才文彦博的翻版。大宋天子一瞬间成熟了不少,眼神中还残留的一点天真褪去了。视线从群臣身上划过,每一个人顿时发觉,从皇帝那里传来的压力不知不觉的已经大了许多。君臣都沉默着,巍巍崇政殿,像是又要潜入沉默的深海中。
“陛下!臣已将慰留诏书拟好,还请陛下御览。”
司马光出声,打破了僵持的安静。他双手捧着刚刚草拟好的诏书,微欠着身走上前。走过文彦博身边时,司马光脚步稍重了一点他是在提醒。
文彦博自庆历七年西元1047年便入居政事堂,朝堂故事哪有不熟悉的道理?可他偏偏催着天子把王介甫赶出朝廷,却一点也不顾及王介甫的脸面,连惯例故事都不管了。这样真能如愿?不,这反而会惹起皇帝的反感!
自仁宗朝以来,侍制以上官员请郡,除了因为在建储之事上开罪了英宗皇帝的蔡襄,哪个不是下诏慰留几次,方才批准?王安石弄出的新法虽是祸乱国政,但本心非是为己。此事天子心知。即便要将其罢去,心中也免不了有愧疚之心,他的辞章岂会一请而允?
司马光为文彦博的失态叹气,他这叫关心则乱!文彦博向来是以稳重,多谋著称朝堂。总角之时,便知道用水将树洞里的球浮出来。跟自己一样,小小年纪便广有名声。但现在看看他,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等天子回过味来,心里又会怎么想?不,看天子的模样,他已经明白了过来。有些事不该说透,不能说透,却偏偏给说透,这叫弄巧成拙!
“司马卿,快把诏书拿过来。”
司马光将拟好的诏书双手呈上,让一个随侍的小黄门将诏书拿去,展开在赵顼眼前。
“……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乃欲委还事任,退取便安。卿之私谋,固为无憾,朕之所望,将以委谁?”
赵顼默念着,不自觉的微微点头。因为一点委屈,便丢下政事不理,还称病要出京,对于王安石的做法,赵顼心中其实还有些抱怨的。‘现在士大夫议论沸腾,百姓骚动,你却要辞去职务,自取安宁。卿家为己所图,固然无憾,但朕的期望,又该委托给谁?’司马光这一段,当真是写进了自己的心里。
拿过朱笔,签字画押,盖上印。赵顼将诏书递给身边的近臣,“传与王安石。他再病着,朕就要派太医去了。”
作为参知政事,王安石现在的府邸照例是御赐之物。有花园,有楼阁,是东京城中数得着的大宅院。但在宅院中生活起居的人却很少。
王安石没有娶过妾,身边也没有什么通房丫头,仅有一位陪了自己几十年的老妻吴氏。在众臣中,除了司马光,再无他人如王安石一般。平常在身边听候使唤的,只有一位老仆。在家中奔走的,不过十几个男女。
王安石与吴氏总共生过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但一儿一女幼年夭折,儿子女儿都只剩下两人。
长子王雱自幼聪颖,十余岁便能做策论洋洋数万言,三年前考中进士,又回乡娶了金溪萧家的女儿,如今人尚在南方为官。
次子王旁远不如他大哥聪慧,性子又有些古怪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父兄太过出色,这做小儿子压力便会很大考进士是没可能了,王安石想着日后还是为他求一个荫补,安排着娶门好亲,平平安安的过个日子。
大女儿已经嫁了人,是当年在群牧司任官时的同僚吴充的儿子吴安持。如今吴充已经做到了三司使,一国计相,儿女亲家同居高位。不过吴充对变法之事向来不置可否,看意思也是否定的居多,旧日的好友,如今的亲家,也是渐渐分道扬镳的模样。
长子长女都不在身边,大弟王安国去了西京任国子监教授,王安礼,王安上两个弟弟,一在河东,一在江南,兄弟几人分居天南海北。陪在王安石夫妇一起住在这间宅邸的亲人,就只剩两个儿女。
时已近晚,王安石在书房中等着消息,他并不知赵顼最后会做出什么决定,但今天之内,慰留诏书应该会来。不论是天子同意他的请辞,还是不同意,照着旧例,都不会一请而允,都会来回几次。就像天子登基,对皇位必须要三辞三让一样。如果变法就此而止,辞章往返两三次后就会放人了,如果天子还想继续变法,真心留己,五辞、六辞之后,都不会答应。
一本孟子拿在手中,字里行间满是王安石旧日做的注解。孟子的理论向来为他所秉承,又别有阐发。作为当代屈指可数的学术大家,王安石前些年在金陵教书育人时,都是以孟子为中心。只是他今天没有心情看书,本身又是个急躁性子,把书翻得哗哗作响,几个时辰了,一个字都没看进去。
书房门开了,不是王安石等的消息,而是夫人... -->>
第112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四)
赵顼浮在脸上的带着冷意的笑容,仿佛方才文彦博的翻版。大宋天子一瞬间成熟了不少,眼神中还残留的一点天真褪去了。视线从群臣身上划过,每一个人顿时发觉,从皇帝那里传来的压力不知不觉的已经大了许多。君臣都沉默着,巍巍崇政殿,像是又要潜入沉默的深海中。
“陛下!臣已将慰留诏书拟好,还请陛下御览。”
司马光出声,打破了僵持的安静。他双手捧着刚刚草拟好的诏书,微欠着身走上前。走过文彦博身边时,司马光脚步稍重了一点他是在提醒。
文彦博自庆历七年西元1047年便入居政事堂,朝堂故事哪有不熟悉的道理?可他偏偏催着天子把王介甫赶出朝廷,却一点也不顾及王介甫的脸面,连惯例故事都不管了。这样真能如愿?不,这反而会惹起皇帝的反感!
自仁宗朝以来,侍制以上官员请郡,除了因为在建储之事上开罪了英宗皇帝的蔡襄,哪个不是下诏慰留几次,方才批准?王安石弄出的新法虽是祸乱国政,但本心非是为己。此事天子心知。即便要将其罢去,心中也免不了有愧疚之心,他的辞章岂会一请而允?
司马光为文彦博的失态叹气,他这叫关心则乱!文彦博向来是以稳重,多谋著称朝堂。总角之时,便知道用水将树洞里的球浮出来。跟自己一样,小小年纪便广有名声。但现在看看他,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等天子回过味来,心里又会怎么想?不,看天子的模样,他已经明白了过来。有些事不该说透,不能说透,却偏偏给说透,这叫弄巧成拙!
“司马卿,快把诏书拿过来。”
司马光将拟好的诏书双手呈上,让一个随侍的小黄门将诏书拿去,展开在赵顼眼前。
“……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乃欲委还事任,退取便安。卿之私谋,固为无憾,朕之所望,将以委谁?”
赵顼默念着,不自觉的微微点头。因为一点委屈,便丢下政事不理,还称病要出京,对于王安石的做法,赵顼心中其实还有些抱怨的。‘现在士大夫议论沸腾,百姓骚动,你却要辞去职务,自取安宁。卿家为己所图,固然无憾,但朕的期望,又该委托给谁?’司马光这一段,当真是写进了自己的心里。
拿过朱笔,签字画押,盖上印。赵顼将诏书递给身边的近臣,“传与王安石。他再病着,朕就要派太医去了。”
作为参知政事,王安石现在的府邸照例是御赐之物。有花园,有楼阁,是东京城中数得着的大宅院。但在宅院中生活起居的人却很少。
王安石没有娶过妾,身边也没有什么通房丫头,仅有一位陪了自己几十年的老妻吴氏。在众臣中,除了司马光,再无他人如王安石一般。平常在身边听候使唤的,只有一位老仆。在家中奔走的,不过十几个男女。
王安石与吴氏总共生过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但一儿一女幼年夭折,儿子女儿都只剩下两人。
长子王雱自幼聪颖,十余岁便能做策论洋洋数万言,三年前考中进士,又回乡娶了金溪萧家的女儿,如今人尚在南方为官。
次子王旁远不如他大哥聪慧,性子又有些古怪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父兄太过出色,这做小儿子压力便会很大考进士是没可能了,王安石想着日后还是为他求一个荫补,安排着娶门好亲,平平安安的过个日子。
大女儿已经嫁了人,是当年在群牧司任官时的同僚吴充的儿子吴安持。如今吴充已经做到了三司使,一国计相,儿女亲家同居高位。不过吴充对变法之事向来不置可否,看意思也是否定的居多,旧日的好友,如今的亲家,也是渐渐分道扬镳的模样。
长子长女都不在身边,大弟王安国去了西京任国子监教授,王安礼,王安上两个弟弟,一在河东,一在江南,兄弟几人分居天南海北。陪在王安石夫妇一起住在这间宅邸的亲人,就只剩两个儿女。
时已近晚,王安石在书房中等着消息,他并不知赵顼最后会做出什么决定,但今天之内,慰留诏书应该会来。不论是天子同意他的请辞,还是不同意,照着旧例,都不会一请而允,都会来回几次。就像天子登基,对皇位必须要三辞三让一样。如果变法就此而止,辞章往返两三次后就会放人了,如果天子还想继续变法,真心留己,五辞、六辞之后,都不会答应。
一本孟子拿在手中,字里行间满是王安石旧日做的注解。孟子的理论向来为他所秉承,又别有阐发。作为当代屈指可数的学术大家,王安石前些年在金陵教书育人时,都是以孟子为中心。只是他今天没有心情看书,本身又是个急躁性子,把书翻得哗哗作响,几个时辰了,一个字都没看进去。
书房门开了,不是王安石等的消息,而是夫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