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都至少预备两匹好马,带足箭矢和干粮,做好随时应付恶战的准备。
第二天,天色刚刚发亮,阿阳城中的八千守军,便悄悄出了南门,沿着大道,向着东南方向行去。
大军行进了一个早上,直至中午,却依然没有见到叛军追兵的身影,使者洋洋得意,对盖勋道:“盖长史,哦,我都忘了,你现在已经被使君给免职了。盖元固啊,人们都说你通晓兵事,可是这一回,却是你太过小心了……”
一语未必,就见远处驰来一骑,大声呼喊道:“敌袭!敌袭!全军戒备!准备接敌!”
那使者登时如同吞了苍蝇一般,脸色极为难看。而辛曾则慌慌张张的开始布置阵列,准备迎敌。
先期到来的,只有五百余名骑兵,他们抵达距离汉军五六百步的地方,便停止了前进,只是站在原地,远远的望着汉军列阵。
“子益(辛曾字子益),这些只是敌人的哨探,为的是牵制我军,等待大部队的来临。你可速派骑军前去驱逐、阻隔敌人的这支骑兵,然后大军不要停留,继续前进,否则,一旦被敌人的大部队黏上,可就走不脱了!”盖勋见辛曾只知道就地防守,忍不住出言提醒。
“盖元固!莫要忘记了你的身份!你一个待罪的白身,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哓哓置喙,妄议军机?”使者发作道。
而辛曾见此情状,也不好按照盖勋的建议行事,只能继续布置兵力,就地防守了。
果然,没过多久,羌族叛军的大部队,便追了上来。万余骑兵在黄土路上,掀起了滚滚的烟尘,远远望去,不见边际。虽然人数并不比汉军多出多少(一万对八千),但是仅凭这份威势,就足以震慑汉军士兵了。
羌族骑兵抵达战场后,并不急于向汉军的阵地发起冲击,而是先从汉军阵地的两边绕了过去,对汉军隐隐形成了合围的态势。
虽然辛曾不怎么会打仗,但是汉军士兵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训练,已经粗知阵形。毋须辛曾多说什么,汉军士兵已经按照平时的训练,摆好了迎敌的阵形。
汉军的步卒在外围组成了四个略带弧度的方阵,长矛手在外,弓弩在后。而方阵之间流出的间隙,则是供骑兵出入所用。
说实话,对于防守严密的步兵方阵,骑兵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强行冲击,更是作死的行为。不过,步兵方阵一旦布置好,就很难再进行大的调整和变化了,而骑兵游走于步兵方阵的外围,拥有进攻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就比步兵更有优势。
本来,汉军的阵形,并非一味的依靠步兵固守,相反,在步兵方阵中间的骑兵,可以随时从方阵的空隙中杀出,驱赶敌人的骑兵,避免其抢占对我方步兵方阵有利的位置。
可是,辛曾哪有这个本事?步骑之间如何配合,骑兵该在何时出击,他都是一窍不通。因此,汉军的骑兵,从一开始就被闲置了起来,没能发挥作用。
羌族骑兵不断的在汉军阵前三百步之外的地方,来回奔驰。在奔驰的过程当中,他们一个个挽起角弓,朝着天空射出了箭矢。
羌族骑兵这样做,当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通过抛射,来增加弓箭的射程和威力。
众所周知,骑弓为了方便马上使用,不可能做得像步弓那样大——步弓的长度,普遍在一米六到一米八,骑弓显然无法制作成这么大的规格。
若是与硬弩相比,骑弓的射程和威力,就更加有限了。
但是,骑兵对于步兵的优势,从来都是机动能力,而非其他。就拿对射来说,虽然骑弓的射程和威力,比不上步弓和弩弓,但是通过抛射,可以弥补一部分射程和威力。而且,步兵方阵无法躲避箭矢,只能靠盾牌和盔甲硬抗,而骑兵,在短暂停留,射出一轮箭矢后,便可以迅速脱离,躲开步兵的弓矢射击,减少伤亡。
就这样,经过了十几轮的对射后,汉军步兵的伤亡,明显比羌族骑兵要大得多。
辛曾一脸的焦灼不安,他尴尬的望了盖勋一眼,突然想起了自己还有骑兵,于是,他立刻下令,让骑兵四下出击,驱赶敌人。
然而,汉军骑兵的人数,本就少于羌族叛军,若想取胜,正确的方法,是步骑配合,在汉军骑兵与羌族骑兵缠斗厮杀的时候,步兵必须用弓矢,阻断羌族骑兵的后援,这样才能在局部形成势均力敌,甚至是以多打少的态势。
但是,没有高明的指挥,步骑配合根本无法很好的实现。相反,汉军的步卒看到己方的骑兵与敌人缠斗到了一起,害怕误伤,反倒不敢放箭了。
这样一来,汉军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遭受了不小的伤亡。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军士兵,特别是步卒的体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临界点,快要支撑不住了。
羌族的骑兵可以轮番攻击,换着休息。可是汉军的步卒,一旦摆开阵形,就只能站在当地苦苦坚持,丝毫没有歇息的机会,时间一长,体力自然下降的厉害。
体力下降的结果,就是汉军的反应速度,变得更慢,士兵的行动,越加迟缓。这样,汉军射出的箭矢,就越发跟不上羌族骑兵的移动速度,而步卒对于自身的防护,疏漏之处也变得更多了。
战至日头西斜,羌族叛军收拢了部队,扬长而去,只留下疲累不堪的汉军士兵,呆在原地。
辛曾脸色煞白,他一度以为,即便叛军追了上来,自己也能将其击退。毕竟,一来双方人数相差并不是很多,二来,在前些天的战斗中,叛军的战力,也没见得有多强。因此,辛曾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完全不怵叛军。
可是,今天这一战,叛军却狠狠的教训了他一顿。辛曾忘了,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前些天的战斗,汉军据城而守,而羌族骑兵又不擅攻城,因此才显得战斗力低下,可是今天,双方却是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川”中决战,羌族骑兵就自然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了。
何况,辛曾自己的指挥水平,与盖勋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若换了盖勋来指挥,尽管依旧不能抵消汉军的劣势,但是部队遭受的伤亡,毫无疑问,会小上很多。
盖勋已经顾不上抱怨什么了,他立刻向辛曾建言,全军不要停留歇息,连夜向成纪进发,等进了成纪县城后,再做打算。
辛曾对前往成纪躲避,到没有什么异议,不过,他却不赞成连夜赶路,理由是士兵疲乏饥饿,实在没有体力连夜赶路。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辛曾知道,自己没有盖勋那样的威望,而今天的苦战,又让士兵对他多有怨言,如果在这个时候,由他出面来宣布连夜行军的命令的话,恐怕士兵当场就要哗变了!
草草的歇息了一晚后,第二天一早,辛曾带领骑兵,率先朝着成纪,狂奔而去,把步兵无情的抛在了身后。而步卒们见状,也纷纷作鸟兽散,计划当中的撤退,终于演变成了一场溃逃。
盖勋被辛曾近乎挟持一般的带在身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发展壮大起来的部队,就此崩坏,却无能为力。在这一刹那间,盖勋不由得一阵后悔,悔不该当初不听从阎亮的建议,杀了辛曾与使者,夺取兵权。
想到这里,盖勋掉头望向了身边的阎亮,却见他面沉如水,不悲不喜,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人都至少预备两匹好马,带足箭矢和干粮,做好随时应付恶战的准备。
第二天,天色刚刚发亮,阿阳城中的八千守军,便悄悄出了南门,沿着大道,向着东南方向行去。
大军行进了一个早上,直至中午,却依然没有见到叛军追兵的身影,使者洋洋得意,对盖勋道:“盖长史,哦,我都忘了,你现在已经被使君给免职了。盖元固啊,人们都说你通晓兵事,可是这一回,却是你太过小心了……”
一语未必,就见远处驰来一骑,大声呼喊道:“敌袭!敌袭!全军戒备!准备接敌!”
那使者登时如同吞了苍蝇一般,脸色极为难看。而辛曾则慌慌张张的开始布置阵列,准备迎敌。
先期到来的,只有五百余名骑兵,他们抵达距离汉军五六百步的地方,便停止了前进,只是站在原地,远远的望着汉军列阵。
“子益(辛曾字子益),这些只是敌人的哨探,为的是牵制我军,等待大部队的来临。你可速派骑军前去驱逐、阻隔敌人的这支骑兵,然后大军不要停留,继续前进,否则,一旦被敌人的大部队黏上,可就走不脱了!”盖勋见辛曾只知道就地防守,忍不住出言提醒。
“盖元固!莫要忘记了你的身份!你一个待罪的白身,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哓哓置喙,妄议军机?”使者发作道。
而辛曾见此情状,也不好按照盖勋的建议行事,只能继续布置兵力,就地防守了。
果然,没过多久,羌族叛军的大部队,便追了上来。万余骑兵在黄土路上,掀起了滚滚的烟尘,远远望去,不见边际。虽然人数并不比汉军多出多少(一万对八千),但是仅凭这份威势,就足以震慑汉军士兵了。
羌族骑兵抵达战场后,并不急于向汉军的阵地发起冲击,而是先从汉军阵地的两边绕了过去,对汉军隐隐形成了合围的态势。
虽然辛曾不怎么会打仗,但是汉军士兵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训练,已经粗知阵形。毋须辛曾多说什么,汉军士兵已经按照平时的训练,摆好了迎敌的阵形。
汉军的步卒在外围组成了四个略带弧度的方阵,长矛手在外,弓弩在后。而方阵之间流出的间隙,则是供骑兵出入所用。
说实话,对于防守严密的步兵方阵,骑兵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强行冲击,更是作死的行为。不过,步兵方阵一旦布置好,就很难再进行大的调整和变化了,而骑兵游走于步兵方阵的外围,拥有进攻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就比步兵更有优势。
本来,汉军的阵形,并非一味的依靠步兵固守,相反,在步兵方阵中间的骑兵,可以随时从方阵的空隙中杀出,驱赶敌人的骑兵,避免其抢占对我方步兵方阵有利的位置。
可是,辛曾哪有这个本事?步骑之间如何配合,骑兵该在何时出击,他都是一窍不通。因此,汉军的骑兵,从一开始就被闲置了起来,没能发挥作用。
羌族骑兵不断的在汉军阵前三百步之外的地方,来回奔驰。在奔驰的过程当中,他们一个个挽起角弓,朝着天空射出了箭矢。
羌族骑兵这样做,当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通过抛射,来增加弓箭的射程和威力。
众所周知,骑弓为了方便马上使用,不可能做得像步弓那样大——步弓的长度,普遍在一米六到一米八,骑弓显然无法制作成这么大的规格。
若是与硬弩相比,骑弓的射程和威力,就更加有限了。
但是,骑兵对于步兵的优势,从来都是机动能力,而非其他。就拿对射来说,虽然骑弓的射程和威力,比不上步弓和弩弓,但是通过抛射,可以弥补一部分射程和威力。而且,步兵方阵无法躲避箭矢,只能靠盾牌和盔甲硬抗,而骑兵,在短暂停留,射出一轮箭矢后,便可以迅速脱离,躲开步兵的弓矢射击,减少伤亡。
就这样,经过了十几轮的对射后,汉军步兵的伤亡,明显比羌族骑兵要大得多。
辛曾一脸的焦灼不安,他尴尬的望了盖勋一眼,突然想起了自己还有骑兵,于是,他立刻下令,让骑兵四下出击,驱赶敌人。
然而,汉军骑兵的人数,本就少于羌族叛军,若想取胜,正确的方法,是步骑配合,在汉军骑兵与羌族骑兵缠斗厮杀的时候,步兵必须用弓矢,阻断羌族骑兵的后援,这样才能在局部形成势均力敌,甚至是以多打少的态势。
但是,没有高明的指挥,步骑配合根本无法很好的实现。相反,汉军的步卒看到己方的骑兵与敌人缠斗到了一起,害怕误伤,反倒不敢放箭了。
这样一来,汉军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遭受了不小的伤亡。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军士兵,特别是步卒的体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临界点,快要支撑不住了。
羌族的骑兵可以轮番攻击,换着休息。可是汉军的步卒,一旦摆开阵形,就只能站在当地苦苦坚持,丝毫没有歇息的机会,时间一长,体力自然下降的厉害。
体力下降的结果,就是汉军的反应速度,变得更慢,士兵的行动,越加迟缓。这样,汉军射出的箭矢,就越发跟不上羌族骑兵的移动速度,而步卒对于自身的防护,疏漏之处也变得更多了。
战至日头西斜,羌族叛军收拢了部队,扬长而去,只留下疲累不堪的汉军士兵,呆在原地。
辛曾脸色煞白,他一度以为,即便叛军追了上来,自己也能将其击退。毕竟,一来双方人数相差并不是很多,二来,在前些天的战斗中,叛军的战力,也没见得有多强。因此,辛曾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完全不怵叛军。
可是,今天这一战,叛军却狠狠的教训了他一顿。辛曾忘了,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前些天的战斗,汉军据城而守,而羌族骑兵又不擅攻城,因此才显得战斗力低下,可是今天,双方却是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川”中决战,羌族骑兵就自然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了。
何况,辛曾自己的指挥水平,与盖勋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若换了盖勋来指挥,尽管依旧不能抵消汉军的劣势,但是部队遭受的伤亡,毫无疑问,会小上很多。
盖勋已经顾不上抱怨什么了,他立刻向辛曾建言,全军不要停留歇息,连夜向成纪进发,等进了成纪县城后,再做打算。
辛曾对前往成纪躲避,到没有什么异议,不过,他却不赞成连夜赶路,理由是士兵疲乏饥饿,实在没有体力连夜赶路。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辛曾知道,自己没有盖勋那样的威望,而今天的苦战,又让士兵对他多有怨言,如果在这个时候,由他出面来宣布连夜行军的命令的话,恐怕士兵当场就要哗变了!
草草的歇息了一晚后,第二天一早,辛曾带领骑兵,率先朝着成纪,狂奔而去,把步兵无情的抛在了身后。而步卒们见状,也纷纷作鸟兽散,计划当中的撤退,终于演变成了一场溃逃。
盖勋被辛曾近乎挟持一般的带在身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发展壮大起来的部队,就此崩坏,却无能为力。在这一刹那间,盖勋不由得一阵后悔,悔不该当初不听从阎亮的建议,杀了辛曾与使者,夺取兵权。
想到这里,盖勋掉头望向了身边的阎亮,却见他面沉如水,不悲不喜,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