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74章 天子收网
“这雪总算停了……”
腊月三十,除夕夜前。
在这天下百姓都等待除夕的时候,身着明黄色常服的朱元璋却步履蹒跚的在紫禁城马道上行走。
相较于月初,他似乎更显苍老了几分。
锦衣卫那名不知姓名的武官跟在他身后,再往后还跟着司礼监的不知名太监。
在朱元璋的身边,他们的姓名无足轻重,只有他们所做之事,可以抉择轻重。
“宝钞如何了。”
朱元璋老迈的声音响起,那武官闻言连忙上前,紧紧跟在朱元璋身后,轻声说道:
“按照预期的路子在走,应天府的宝钞已经涨至每贯七百六十文,江南之地也趋于七百文。”
“如您的预料,许多商贾富户都在这些年囤了不少通行宝钞,仅衙门里兄弟们探查的,就不下千万贯,且多是在每贯四五百文时换来的。”
“千万贯……”
朱元璋轻声呢喃着,眼前有些模糊看不清道路,但他目光却并未浑浊,反而愈发明亮。
“他们在赚取钱财上,倒是眼光独到,比朝廷的消息还要灵通……”
他没有看向武官,可武官却觉得如芒在背,只能硬着头皮解释道:
“回陛下,此事消息,一开始由太常寺传出,而后经过汉中教授方孝孺与其弟子传播两载,故而江南富户尽知内幕……”
“太常寺……”朱元璋沉默了,那里是谁主政,这点他不用询问,而那主政之人的身后是谁,他更是明明白白。
是啊,他想起来了,当初朱允炆做这事的时候,他并未阻拦,反而在其身后推波助澜。
“老糊涂了……”
朱元璋有些惊恐,但不是因为旁人,而是因为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了。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他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何况他也没错。
以钞抵税,本就是便宜百姓的政策,然而这政策才经过两年,却已经成为了乡绅富户抵税的办法。
今年的粮册他看过,虽说以钞抵税的数量降下来了,可在那一本本粮册之中,他很难看到普通百姓以钞抵税的身影。
这项利民政策,终究还是被败坏了……
乡绅富户,这群人总是无孔不入,不管自己采取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对付他们,他们都能利用规则的漏洞躲过去。
争斗了这么多年,朱元璋只觉得自己好累,他再也不想斗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继续争斗,那自己的那些儿孙,能稳稳的压住他们吗?
以钞抵税这政策才开启两年,并且中间还中断过一次,结果江南的乡绅富户就能找到规则漏洞,敛钞千余万贯,直接获利倍数。
“陛下……”武官见朱元璋不说话,小心翼翼的开口,朱元璋也侧目看向了他。
一时间,一股无形的气势压在武官肩头,使得他心跳加速,莫名心虚。
面对这目光,他连忙低下头,继而继续说道:
“江南的乡绅富户,经衙门里的兄弟追查,拥有田七顷以上者,约五千六百余户。”
“若是算上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山东及河南、福建、山西、等八省,除去宗室武勋及在朝官员,天下拥田七顷以上者,不下一万四千户……”
武官汇报着天下富民的情况,这样的情况让朱元璋思维渐渐清晰了起来。
一顷为百亩,也就是说这一万四千户人,起码掌握着不下九百万亩耕地,而这只是最低数。
当今天下有多少耕地,不足三亿八千万亩。
当今天下有多少户数,一千余六十五万余户。
如此,事态明了……
区区一万四千余户人,占据了这么多的耕地,这还不算勋贵和文臣、宗室,如果算上则更多。
这样的情况,怎能让他高兴。
朱元璋的亲身经历让他深知豪强富民欺侮贫弱﹑鱼肉小民的危害。
因此,在建立大明过程中﹐他一方面安抚富者,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一方面,他也对某些豪凌乡里,作恶多端的富民进行镇压,以使贫者安其生,不致犯上作乱。
他与乡绅富户的较劲,从吴元年平定张士诚后就开始了。
当时,他让李善长着手迁移苏州富民实濠州,引得苏州乡绅富户对他破口大骂,无数污蔑他的文章如雪花般飞来。
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妥协,反而在洪武三年,再次下令迁移江东及闽浙等地的东南富民充实凤阳临濠。
两次大迁移,让江南富户的影响力下降,可朱元璋依旧觉得不够。
洪武十三年起,他在此下令,迁移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以填实应天府。
此外,这些上户家中壮丁还被他下令发往各监局充工匠,余为编户﹐置南京城内外,名曰坊厢。
这么一看,似乎他对富户的打击已经足够了,然而他一样不满足。
此后,他但凡发现江南富户兼并土地数量过多,他就会采取手段来整治这些人。
洪武十四年,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人于濠州﹐并交予李善长管辖。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户实京师。
洪武二十五年……
洪武二十六年……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方豪强或被籍没诛戮,或被剥夺财富,或寄籍京师,或沦为厢民……
他们失去原来的政治﹑社会地位,或徙或死﹐从此声销影灭。
仔细一想,距离他上次迁移富户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只是三年时间,一批新的富户再度诞生,兼并的土地比此前的富户更多,速度更快。
想到这里,朱元璋脑中闪过了当初朱高煦的话。
‘回收宝钞,致使市面宝钞流通减少,自然物以稀为贵,宝钞价值回升。’
这句话,当初听到时,他心里就已经有了想法,而眼下也是时候该施行这一想法了。
“传旨……”朱元璋沉着声音,武官当即低下头,身后不远处的司礼监随身太监也上前,用毛笔准备记录下圣旨内容。
在二人的关注下,朱元璋缓缓开口:
“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隶﹑应天十八府州富民田七顷以上者,并徙其家以实京师。”
果然……
听到朱元璋的话,武官与随身太监皆是心头震动,先后作揖应下。
“去把事情办了吧。”
朱元璋步伐缓慢的向着前方走去,身影渐渐模糊。
应了他的旨意,随身太监起草圣旨,将圣旨交给武官,而武官差人将圣旨送往了武英殿。
当这份圣旨出现在武英殿的时候,朱允炆简单阅览了一遍,心中虽然已经波涛海浪,但面上依旧平静。
殿内的朱济熺与朱高炽并未察觉他的异常,朱允炆也小心将圣旨收了起来。
他没有立即下发圣旨,而是准备针对这件事与黄子澄商议。
过了片刻,他抬头对朱高炽与朱济熺笑道:“高炽,今夜还要准备除夕家宴,你们先回府上休息,准备晚上参加家宴吧。”
正在处理奏疏的朱高炽与朱济熺闻言抬头,表情先是惊讶,随后疑惑,最后二人相互对视,这才起身对朱允炆作揖:“臣告退……”
二人没有久留,似乎已经在这些个时日里,与朱允炆协从理政时,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
尽管朱允炆伪装的很好,但他们还是看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心知大事的他们没有选择留下牵扯,而是果断的起身离开。
朱济熺是担心朱允炆找他晋府的麻烦,朱高炽则是不想惹上麻烦。
总之,二人在唱礼过后便先后离去了。
待他们走后,朱允炆才缓缓收起笑脸,转头对一旁的随身太监道:“去传文华殿,将正三品以上的都召来。”
“奴婢领命……”随身太监应下,转身前去文华殿通传去了。
只过了半个时辰,文华殿内当差的六部尚书、左右侍郎等二十余名正三品以上文官纷纷到常
除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官员也在后续到场,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到场四十余位文官,其中包括了已经站队东宫的黄子澄、齐泰、暴昭等人。
当着众人的面,朱允炆公布了朱元璋的圣旨,而这也是朱元璋想让他做的。
“陛下有旨意,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隶﹑应天十八府州富民田七顷以上者,即日起徙其家以实京师。”
朱允炆取出圣旨,一边念着上面的内容,一边用余光打量殿上众人。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四十余位大员各有表情,皆不相同。
有的人沉思,有的人沉默,还有的人则是左右打量,似乎在看戏。
“既是陛下的旨意,那照办便是1
率先开口的人,正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户部尚书郁新。
刚刚过完五十一岁生日的他,依旧与曾经的他一样,油盐不进。
“对天下富户造册,这恐怕有些困难吧……”
人群之中,一名正三品左侍郎开口,众人闻声看去,在见到他后,纷纷露出释然的表情。
这名左侍郎,出自吴中三氏,若是迁移天下富户,那吴中三氏恐怕要被连根拔起。 “对天下富户造册确实困难,不过各地衙门都有《鱼鳞图册》,只记录下七顷以上者,并不麻烦。”
一名三十出头的兵部官员站了出来,而他的身份让许多人皱眉。
古朴,太学生出身,是皇帝青睐的那几名白衣官员之一,因此也是支持皇帝政策的官员之一。>
第174章 天子收网
“这雪总算停了……”
腊月三十,除夕夜前。
在这天下百姓都等待除夕的时候,身着明黄色常服的朱元璋却步履蹒跚的在紫禁城马道上行走。
相较于月初,他似乎更显苍老了几分。
锦衣卫那名不知姓名的武官跟在他身后,再往后还跟着司礼监的不知名太监。
在朱元璋的身边,他们的姓名无足轻重,只有他们所做之事,可以抉择轻重。
“宝钞如何了。”
朱元璋老迈的声音响起,那武官闻言连忙上前,紧紧跟在朱元璋身后,轻声说道:
“按照预期的路子在走,应天府的宝钞已经涨至每贯七百六十文,江南之地也趋于七百文。”
“如您的预料,许多商贾富户都在这些年囤了不少通行宝钞,仅衙门里兄弟们探查的,就不下千万贯,且多是在每贯四五百文时换来的。”
“千万贯……”
朱元璋轻声呢喃着,眼前有些模糊看不清道路,但他目光却并未浑浊,反而愈发明亮。
“他们在赚取钱财上,倒是眼光独到,比朝廷的消息还要灵通……”
他没有看向武官,可武官却觉得如芒在背,只能硬着头皮解释道:
“回陛下,此事消息,一开始由太常寺传出,而后经过汉中教授方孝孺与其弟子传播两载,故而江南富户尽知内幕……”
“太常寺……”朱元璋沉默了,那里是谁主政,这点他不用询问,而那主政之人的身后是谁,他更是明明白白。
是啊,他想起来了,当初朱允炆做这事的时候,他并未阻拦,反而在其身后推波助澜。
“老糊涂了……”
朱元璋有些惊恐,但不是因为旁人,而是因为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了。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他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何况他也没错。
以钞抵税,本就是便宜百姓的政策,然而这政策才经过两年,却已经成为了乡绅富户抵税的办法。
今年的粮册他看过,虽说以钞抵税的数量降下来了,可在那一本本粮册之中,他很难看到普通百姓以钞抵税的身影。
这项利民政策,终究还是被败坏了……
乡绅富户,这群人总是无孔不入,不管自己采取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对付他们,他们都能利用规则的漏洞躲过去。
争斗了这么多年,朱元璋只觉得自己好累,他再也不想斗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继续争斗,那自己的那些儿孙,能稳稳的压住他们吗?
以钞抵税这政策才开启两年,并且中间还中断过一次,结果江南的乡绅富户就能找到规则漏洞,敛钞千余万贯,直接获利倍数。
“陛下……”武官见朱元璋不说话,小心翼翼的开口,朱元璋也侧目看向了他。
一时间,一股无形的气势压在武官肩头,使得他心跳加速,莫名心虚。
面对这目光,他连忙低下头,继而继续说道:
“江南的乡绅富户,经衙门里的兄弟追查,拥有田七顷以上者,约五千六百余户。”
“若是算上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山东及河南、福建、山西、等八省,除去宗室武勋及在朝官员,天下拥田七顷以上者,不下一万四千户……”
武官汇报着天下富民的情况,这样的情况让朱元璋思维渐渐清晰了起来。
一顷为百亩,也就是说这一万四千户人,起码掌握着不下九百万亩耕地,而这只是最低数。
当今天下有多少耕地,不足三亿八千万亩。
当今天下有多少户数,一千余六十五万余户。
如此,事态明了……
区区一万四千余户人,占据了这么多的耕地,这还不算勋贵和文臣、宗室,如果算上则更多。
这样的情况,怎能让他高兴。
朱元璋的亲身经历让他深知豪强富民欺侮贫弱﹑鱼肉小民的危害。
因此,在建立大明过程中﹐他一方面安抚富者,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一方面,他也对某些豪凌乡里,作恶多端的富民进行镇压,以使贫者安其生,不致犯上作乱。
他与乡绅富户的较劲,从吴元年平定张士诚后就开始了。
当时,他让李善长着手迁移苏州富民实濠州,引得苏州乡绅富户对他破口大骂,无数污蔑他的文章如雪花般飞来。
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妥协,反而在洪武三年,再次下令迁移江东及闽浙等地的东南富民充实凤阳临濠。
两次大迁移,让江南富户的影响力下降,可朱元璋依旧觉得不够。
洪武十三年起,他在此下令,迁移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以填实应天府。
此外,这些上户家中壮丁还被他下令发往各监局充工匠,余为编户﹐置南京城内外,名曰坊厢。
这么一看,似乎他对富户的打击已经足够了,然而他一样不满足。
此后,他但凡发现江南富户兼并土地数量过多,他就会采取手段来整治这些人。
洪武十四年,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人于濠州﹐并交予李善长管辖。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户实京师。
洪武二十五年……
洪武二十六年……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方豪强或被籍没诛戮,或被剥夺财富,或寄籍京师,或沦为厢民……
他们失去原来的政治﹑社会地位,或徙或死﹐从此声销影灭。
仔细一想,距离他上次迁移富户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只是三年时间,一批新的富户再度诞生,兼并的土地比此前的富户更多,速度更快。
想到这里,朱元璋脑中闪过了当初朱高煦的话。
‘回收宝钞,致使市面宝钞流通减少,自然物以稀为贵,宝钞价值回升。’
这句话,当初听到时,他心里就已经有了想法,而眼下也是时候该施行这一想法了。
“传旨……”朱元璋沉着声音,武官当即低下头,身后不远处的司礼监随身太监也上前,用毛笔准备记录下圣旨内容。
在二人的关注下,朱元璋缓缓开口:
“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隶﹑应天十八府州富民田七顷以上者,并徙其家以实京师。”
果然……
听到朱元璋的话,武官与随身太监皆是心头震动,先后作揖应下。
“去把事情办了吧。”
朱元璋步伐缓慢的向着前方走去,身影渐渐模糊。
应了他的旨意,随身太监起草圣旨,将圣旨交给武官,而武官差人将圣旨送往了武英殿。
当这份圣旨出现在武英殿的时候,朱允炆简单阅览了一遍,心中虽然已经波涛海浪,但面上依旧平静。
殿内的朱济熺与朱高炽并未察觉他的异常,朱允炆也小心将圣旨收了起来。
他没有立即下发圣旨,而是准备针对这件事与黄子澄商议。
过了片刻,他抬头对朱高炽与朱济熺笑道:“高炽,今夜还要准备除夕家宴,你们先回府上休息,准备晚上参加家宴吧。”
正在处理奏疏的朱高炽与朱济熺闻言抬头,表情先是惊讶,随后疑惑,最后二人相互对视,这才起身对朱允炆作揖:“臣告退……”
二人没有久留,似乎已经在这些个时日里,与朱允炆协从理政时,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
尽管朱允炆伪装的很好,但他们还是看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心知大事的他们没有选择留下牵扯,而是果断的起身离开。
朱济熺是担心朱允炆找他晋府的麻烦,朱高炽则是不想惹上麻烦。
总之,二人在唱礼过后便先后离去了。
待他们走后,朱允炆才缓缓收起笑脸,转头对一旁的随身太监道:“去传文华殿,将正三品以上的都召来。”
“奴婢领命……”随身太监应下,转身前去文华殿通传去了。
只过了半个时辰,文华殿内当差的六部尚书、左右侍郎等二十余名正三品以上文官纷纷到常
除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的官员也在后续到场,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到场四十余位文官,其中包括了已经站队东宫的黄子澄、齐泰、暴昭等人。
当着众人的面,朱允炆公布了朱元璋的圣旨,而这也是朱元璋想让他做的。
“陛下有旨意,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隶﹑应天十八府州富民田七顷以上者,即日起徙其家以实京师。”
朱允炆取出圣旨,一边念着上面的内容,一边用余光打量殿上众人。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四十余位大员各有表情,皆不相同。
有的人沉思,有的人沉默,还有的人则是左右打量,似乎在看戏。
“既是陛下的旨意,那照办便是1
率先开口的人,正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户部尚书郁新。
刚刚过完五十一岁生日的他,依旧与曾经的他一样,油盐不进。
“对天下富户造册,这恐怕有些困难吧……”
人群之中,一名正三品左侍郎开口,众人闻声看去,在见到他后,纷纷露出释然的表情。
这名左侍郎,出自吴中三氏,若是迁移天下富户,那吴中三氏恐怕要被连根拔起。 “对天下富户造册确实困难,不过各地衙门都有《鱼鳞图册》,只记录下七顷以上者,并不麻烦。”
一名三十出头的兵部官员站了出来,而他的身份让许多人皱眉。
古朴,太学生出身,是皇帝青睐的那几名白衣官员之一,因此也是支持皇帝政策的官员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