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元璋也没有多说什么,继续埋头处理起了那枯燥的国事。 不过就在他处理那枯燥的国事时,他所牵挂的某人却在享受着闲暇。
“嘶……舒服1
府军前卫坊内,此刻的朱高煦正赤膊上身趴在自己的床上,一双粗糙的手正在为他揉捏背部的穴位和肌肉,那感觉酸爽至极。
“殿下,您身上的肉块,实在是老夫行医这么多年来所见最为结实的肉块了。”
粗糙大手的主人是一个身穿大袍的四旬大夫,此刻的他正在为朱高煦活络筋骨,而他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也是因为早上林五六提了一嘴‘正骨大夫活脉也不差’的话。
在前世,朱高煦就因为久坐导致身体僵硬,偶尔活动脖子和身体都能听到正骨声。
当时的他倒是一直想找个正骨师傅来看看,奈何后世想找一个精通正骨的师傅太难。
倒是来到了这个时代后,朱高煦时常训练过猛也会导致身上肌肉酸痛,因此在林五六的提醒下,他让林五六给他找来了一名擅长活血化瘀的大夫。
“我这身体如何?”
趴在床铺上,朱高煦好奇询问那大夫,大夫闻言也笑道:
“殿下的身体可谓天赋异禀,不仅骨骼比常人要粗大,便是身上那筋骨也是十分强韧。”
“老实说,草民虽然在坊内从军户们口中听过殿下在大教场开一百三十斤虎力弓的传闻,但心里始终不相信有人能十五岁开虎力弓。”
“只是如今看来,以殿下这筋骨,莫说开一百三十斤虎力弓,便是一百五十斤,草民也深信不疑。”
“以草民从医三十二年的经验来说,待殿下及冠,那恐怕身子骨会比旁人强健数倍,放到战场上,说是万人敌也不为过。”
大夫是林五六从府军前卫坊里找来的军医,而他的年纪也足够大,自然是随军上过战场的。
因此他医治过许多军中将领,但却从未有一人能如朱高煦这般强剑
听着大夫恭维的话,朱高煦只是笑笑,并未接茬。
自己的这具身体,旁人不知道也就罢了,他还能不清楚?
前身可是被束缚双手都能举着三百斤大缸活蹦乱跳的存在,要知道明代一斤等于后世一斤二,也就是前身这厮能轻松举着三百六十斤的东西绕着走一圈,而且还是被束缚双手的状态。
如今自己来了,却不知是不是穿越的原因,这身体却是愈发强健,力气也是日渐夸张。
院子里那原本用来练力量的二百斤石桌已经不够用,可见他力气到底有多大。
不过个人的力气再大,到了战场上也不能改变一场战役的整体走向,要学还是得学兵法,做那万人敌。
想到这里,朱高煦转头询问大夫道:“对了大夫,这南京城的军医中,可有对外科十分有见解的军医?”
外科,这个词放在明代似乎很违和,可实际上这两个词是唐宋以来老生常谈的医家词汇。
汉代麻沸散的出现让中医的外科走上正轨,而元代《世医得救方》所记载的蔓陀罗、乌头等麻醉药物加上战乱的世道让外科继续大行其道。
到洪武年间,中医外科就已经开始论述起了手术方法,并指出应按患者的年龄、体质、出血情况决定麻醉剂量和手术时间。
在此保障下,明初的外科手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另外,在外科进步的同时,促进伤口愈合的医疗方法也不断完善。
据朱高煦在大教场了解的情况来看,明初的大夫已经知道在手术前后煮水消毒和各种杀菌止血的手段。
对于止血消毒后所使用的外敷药,他们也十分讲究。
外敷所用的膏药,都需要经过高温消毒来制成。
这些膏药把外部伤口封闭、保护起来隔绝外部感染,同时膏药中还含有一些局部麻醉药和消毒药,具有镇痛、消炎,促进生肌的作用,避免因运动给伤口造成的机械损伤。
在这些医学保证下施行的外科手术,在科学发达的后世看来十分简单,甚至有些原始。
不过放在几百年前的今天,大明的内外科医学依旧站在人类医学文明的顶点。
朱高煦询问南京外科大夫的原因,就是希望想要带一批精通外科的大夫回北方,提前组建一支医疗队来应对日后的战争,以及提升北方的医疗水平。
只可惜他的想法落空了,因为在他问出这个问题时,那大夫便苦笑道:
“如今天下行医者甚少,便是有,也是率先配给西南及西北等处卫所,这偌大南京城中,精通内科的倒是不少,但是精通外科的却是少之又少。”
“莫说师从外科的师傅,便是一些学徒,都被官府早早定下戍边日期,一旦他们学成,只等官府需要,他们便要随军出镇地方,以戍边塞。”
大夫说着,也将手从朱高煦背部离开,转苦笑为爽朗道:
“殿下的身体强健,只要不要争强好胜,用力过猛,这辈子恐怕很难会患上什么筋骨类的病症。”
说话间,他开始收拾起自己的药箱,房间门口的林五六见状也上前帮忙。
朱高煦翻身坐起穿上衣服,那大夫也从林五六手中接过了二十文的出诊金。
不得不说,一门手艺傍身,不管去到哪个时代都能吃香。
就如这大夫一般,只是花一刻钟帮朱高煦正了筋骨,便得到了寻常南京百姓一天的收入。
若是每日这样跑个五六趟,一年下来恐怕也能收入四五十贯钱,都能在南京内城买一套二进二出的小院了。
朱高煦穿好衣服出了门,那大夫也在林五六的护送下出院离去。
待院门关上,林五六才走回来吸气道:“这大夫少了,诊金也就变高了。”
“六月我弟弟看病的时候,出诊金才十文,如今都翻了一倍了。”
“怎么,这两个月调走的大夫很多?”朱高煦好奇询问,林五六也点头道:
“说是要增兵云南,另外柳树湾那边也发了告示,令高石坎十六岁以上的军户男丁前往柳树湾的军营入伍,整个高石坎都被编为了军户,来年开春就要出发云南戍边。”
“为此,朝廷从京中抽调了二百户医匠随军戍边,不过要在冬至前就得出发。”
林五六说着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朱高煦听后也微微颌首:“看样子朝廷要在开春前后动兵云南,就是不知道会是哪个不长眼的土司撞到刀尖上了。”
朱高煦对土司没什么好感,真要惋惜的,也就是惋惜土司治下的土民。
这些土民要是能为大明所用,那大明就能更好的开发云南,继而实控三宣六慰,为日后收复交趾做准备了。
说罢,朱高煦回到了自己的书房看书,林五六则是去了耳房休息,重新叫了一个兄弟在正厅坐着看院。
朱高煦这边倒是悠哉,倒是因为他而得了差事的徐辉祖却是忙的不可开交。
他的繁忙让整个魏国公府都忙碌了起来,不断来往迎送着那些希望获得出镇云南机会的武官。
这边徐辉祖刚刚送走了几名淮西武官,徐增寿就火急火燎的走到了正厅。
他一身甲胄,显然是从宫里走出来的。
瞧他这模样,徐辉祖停住了想要坐下的动作,徐增寿也走上前,表情焦急道:“大哥,金州的中左所……”
他将金州中左所被倭寇焚毁屠戮的事情说了出来,徐辉祖听后下意识皱眉,但很快又舒展眉头。
倭寇有可能入侵辽东和山东的事情,他早就从朱高煦那边听来了,对于中左所被屠,他心里只是诧异,还达不到惊讶的程度。
“四百多兵卒居然没有守住中左所的军堡,我出来时陛下正大发雷霆呢。”
徐增寿没有察觉自家哥哥的平静,自顾自的说着。
徐辉祖也没有打断,而是在他说完之后才开口道:“我虽然没有与倭寇直接交过手,但从杨文的军报之中可以看出,沿海倭寇成份之复杂,战力之飘渺,难以定数,因此他们才能攻破中左所。”
他一边说,一边提起了朱高煦:“高煦说的不错,对待沿海倭寇,不能以对待寻常盗匪的态度,还是应该以建造大船,多配火炮来围剿。”
“只可惜,我岁末便要出镇云南,不能亲手将沿海倭寇荡平了。”
“好在陛下给曹国公添了那么多钱粮,想来围剿沿海倭寇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了。”
徐辉祖乐观的说着,但徐增寿却皱眉道:“可高煦也说过,眼下倭寇老巢在南洋,南洋倭寇不灭则沿海难安。”
“南洋……”徐辉祖略微皱眉的呢喃,但之后他又叹气道:
“那南洋除了有一些香料外,其余确实无利可图,出兵只是一味浪费钱粮。”
“想要出兵南洋来围剿倭寇,除非北边和西南太平了,不然陛下不会同意的。”
“另外高煦……”他声音渐小,似乎想到了朱高煦如今的遭遇,沉默许久后才道:“这次的事情让他吃些苦头也是好的,希望这次之后他能懂得韬光养晦这四个字。”
徐辉祖看向正厅外的天穹沉默不语,徐增寿见状也提醒道:“要不要把高煦的话告诉曹国公?”
“不用”徐辉祖摇摇头,却又解释道:“你能想到的事情,曹国公恐怕早就想到了,或许如今的他,已经在高煦府上了……”
(本章完)
朱元璋也没有多说什么,继续埋头处理起了那枯燥的国事。 不过就在他处理那枯燥的国事时,他所牵挂的某人却在享受着闲暇。
“嘶……舒服1
府军前卫坊内,此刻的朱高煦正赤膊上身趴在自己的床上,一双粗糙的手正在为他揉捏背部的穴位和肌肉,那感觉酸爽至极。
“殿下,您身上的肉块,实在是老夫行医这么多年来所见最为结实的肉块了。”
粗糙大手的主人是一个身穿大袍的四旬大夫,此刻的他正在为朱高煦活络筋骨,而他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也是因为早上林五六提了一嘴‘正骨大夫活脉也不差’的话。
在前世,朱高煦就因为久坐导致身体僵硬,偶尔活动脖子和身体都能听到正骨声。
当时的他倒是一直想找个正骨师傅来看看,奈何后世想找一个精通正骨的师傅太难。
倒是来到了这个时代后,朱高煦时常训练过猛也会导致身上肌肉酸痛,因此在林五六的提醒下,他让林五六给他找来了一名擅长活血化瘀的大夫。
“我这身体如何?”
趴在床铺上,朱高煦好奇询问那大夫,大夫闻言也笑道:
“殿下的身体可谓天赋异禀,不仅骨骼比常人要粗大,便是身上那筋骨也是十分强韧。”
“老实说,草民虽然在坊内从军户们口中听过殿下在大教场开一百三十斤虎力弓的传闻,但心里始终不相信有人能十五岁开虎力弓。”
“只是如今看来,以殿下这筋骨,莫说开一百三十斤虎力弓,便是一百五十斤,草民也深信不疑。”
“以草民从医三十二年的经验来说,待殿下及冠,那恐怕身子骨会比旁人强健数倍,放到战场上,说是万人敌也不为过。”
大夫是林五六从府军前卫坊里找来的军医,而他的年纪也足够大,自然是随军上过战场的。
因此他医治过许多军中将领,但却从未有一人能如朱高煦这般强剑
听着大夫恭维的话,朱高煦只是笑笑,并未接茬。
自己的这具身体,旁人不知道也就罢了,他还能不清楚?
前身可是被束缚双手都能举着三百斤大缸活蹦乱跳的存在,要知道明代一斤等于后世一斤二,也就是前身这厮能轻松举着三百六十斤的东西绕着走一圈,而且还是被束缚双手的状态。
如今自己来了,却不知是不是穿越的原因,这身体却是愈发强健,力气也是日渐夸张。
院子里那原本用来练力量的二百斤石桌已经不够用,可见他力气到底有多大。
不过个人的力气再大,到了战场上也不能改变一场战役的整体走向,要学还是得学兵法,做那万人敌。
想到这里,朱高煦转头询问大夫道:“对了大夫,这南京城的军医中,可有对外科十分有见解的军医?”
外科,这个词放在明代似乎很违和,可实际上这两个词是唐宋以来老生常谈的医家词汇。
汉代麻沸散的出现让中医的外科走上正轨,而元代《世医得救方》所记载的蔓陀罗、乌头等麻醉药物加上战乱的世道让外科继续大行其道。
到洪武年间,中医外科就已经开始论述起了手术方法,并指出应按患者的年龄、体质、出血情况决定麻醉剂量和手术时间。
在此保障下,明初的外科手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另外,在外科进步的同时,促进伤口愈合的医疗方法也不断完善。
据朱高煦在大教场了解的情况来看,明初的大夫已经知道在手术前后煮水消毒和各种杀菌止血的手段。
对于止血消毒后所使用的外敷药,他们也十分讲究。
外敷所用的膏药,都需要经过高温消毒来制成。
这些膏药把外部伤口封闭、保护起来隔绝外部感染,同时膏药中还含有一些局部麻醉药和消毒药,具有镇痛、消炎,促进生肌的作用,避免因运动给伤口造成的机械损伤。
在这些医学保证下施行的外科手术,在科学发达的后世看来十分简单,甚至有些原始。
不过放在几百年前的今天,大明的内外科医学依旧站在人类医学文明的顶点。
朱高煦询问南京外科大夫的原因,就是希望想要带一批精通外科的大夫回北方,提前组建一支医疗队来应对日后的战争,以及提升北方的医疗水平。
只可惜他的想法落空了,因为在他问出这个问题时,那大夫便苦笑道:
“如今天下行医者甚少,便是有,也是率先配给西南及西北等处卫所,这偌大南京城中,精通内科的倒是不少,但是精通外科的却是少之又少。”
“莫说师从外科的师傅,便是一些学徒,都被官府早早定下戍边日期,一旦他们学成,只等官府需要,他们便要随军出镇地方,以戍边塞。”
大夫说着,也将手从朱高煦背部离开,转苦笑为爽朗道:
“殿下的身体强健,只要不要争强好胜,用力过猛,这辈子恐怕很难会患上什么筋骨类的病症。”
说话间,他开始收拾起自己的药箱,房间门口的林五六见状也上前帮忙。
朱高煦翻身坐起穿上衣服,那大夫也从林五六手中接过了二十文的出诊金。
不得不说,一门手艺傍身,不管去到哪个时代都能吃香。
就如这大夫一般,只是花一刻钟帮朱高煦正了筋骨,便得到了寻常南京百姓一天的收入。
若是每日这样跑个五六趟,一年下来恐怕也能收入四五十贯钱,都能在南京内城买一套二进二出的小院了。
朱高煦穿好衣服出了门,那大夫也在林五六的护送下出院离去。
待院门关上,林五六才走回来吸气道:“这大夫少了,诊金也就变高了。”
“六月我弟弟看病的时候,出诊金才十文,如今都翻了一倍了。”
“怎么,这两个月调走的大夫很多?”朱高煦好奇询问,林五六也点头道:
“说是要增兵云南,另外柳树湾那边也发了告示,令高石坎十六岁以上的军户男丁前往柳树湾的军营入伍,整个高石坎都被编为了军户,来年开春就要出发云南戍边。”
“为此,朝廷从京中抽调了二百户医匠随军戍边,不过要在冬至前就得出发。”
林五六说着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朱高煦听后也微微颌首:“看样子朝廷要在开春前后动兵云南,就是不知道会是哪个不长眼的土司撞到刀尖上了。”
朱高煦对土司没什么好感,真要惋惜的,也就是惋惜土司治下的土民。
这些土民要是能为大明所用,那大明就能更好的开发云南,继而实控三宣六慰,为日后收复交趾做准备了。
说罢,朱高煦回到了自己的书房看书,林五六则是去了耳房休息,重新叫了一个兄弟在正厅坐着看院。
朱高煦这边倒是悠哉,倒是因为他而得了差事的徐辉祖却是忙的不可开交。
他的繁忙让整个魏国公府都忙碌了起来,不断来往迎送着那些希望获得出镇云南机会的武官。
这边徐辉祖刚刚送走了几名淮西武官,徐增寿就火急火燎的走到了正厅。
他一身甲胄,显然是从宫里走出来的。
瞧他这模样,徐辉祖停住了想要坐下的动作,徐增寿也走上前,表情焦急道:“大哥,金州的中左所……”
他将金州中左所被倭寇焚毁屠戮的事情说了出来,徐辉祖听后下意识皱眉,但很快又舒展眉头。
倭寇有可能入侵辽东和山东的事情,他早就从朱高煦那边听来了,对于中左所被屠,他心里只是诧异,还达不到惊讶的程度。
“四百多兵卒居然没有守住中左所的军堡,我出来时陛下正大发雷霆呢。”
徐增寿没有察觉自家哥哥的平静,自顾自的说着。
徐辉祖也没有打断,而是在他说完之后才开口道:“我虽然没有与倭寇直接交过手,但从杨文的军报之中可以看出,沿海倭寇成份之复杂,战力之飘渺,难以定数,因此他们才能攻破中左所。”
他一边说,一边提起了朱高煦:“高煦说的不错,对待沿海倭寇,不能以对待寻常盗匪的态度,还是应该以建造大船,多配火炮来围剿。”
“只可惜,我岁末便要出镇云南,不能亲手将沿海倭寇荡平了。”
“好在陛下给曹国公添了那么多钱粮,想来围剿沿海倭寇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了。”
徐辉祖乐观的说着,但徐增寿却皱眉道:“可高煦也说过,眼下倭寇老巢在南洋,南洋倭寇不灭则沿海难安。”
“南洋……”徐辉祖略微皱眉的呢喃,但之后他又叹气道:
“那南洋除了有一些香料外,其余确实无利可图,出兵只是一味浪费钱粮。”
“想要出兵南洋来围剿倭寇,除非北边和西南太平了,不然陛下不会同意的。”
“另外高煦……”他声音渐小,似乎想到了朱高煦如今的遭遇,沉默许久后才道:“这次的事情让他吃些苦头也是好的,希望这次之后他能懂得韬光养晦这四个字。”
徐辉祖看向正厅外的天穹沉默不语,徐增寿见状也提醒道:“要不要把高煦的话告诉曹国公?”
“不用”徐辉祖摇摇头,却又解释道:“你能想到的事情,曹国公恐怕早就想到了,或许如今的他,已经在高煦府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