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走进无人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新的挑战,争取时间,及时到达极点。他们确定了无论如何要在40天内赶到极点的“绝对目标”。
11月10日,考察队重新踏上征途。暴风雪仍然是那样无情。虽然暖季已经开始,但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27摄氏度。最低温度则低达零下40摄氏度。考察队员们知道,现在需要的是抢时间。秦大河同队友们带着冻伤,天天迎着风雪严寒,以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向极点挺进。结果,他们在12月12日就胜利到达极点,32天时间完成了1200公里的路程,比原定的40天时间缩短了8天。
到达极点,表明考察队已取得了初步胜利。而且追回了在南极半岛失去的时间,使完成横穿任务的前景更为乐观。
12月15日,考察队从极点开始向苏联东方站进发。从极点到东方站这一带一直被视为“不可接近的区”,过去从未有人徒步经过这里。1959年至1960年暖季,苏联曾派一支机械化考察队进入该地区。他们的结论是这里气温太低、雪太松软,如徒步进去,很可能有进无出。东方站的温度平均在零下50摄氏度左右,还曾记录到零下89。9摄氏度的绝对最低气温。被称为世界之“寒极”。但是考察队的队员们并未被吓倒,他们加快步伐,兼程前进,仅用35天就走完了1400多公里的路程,于19
90年1月18日到达了东方站,平均每天行程40公里。他们的胜利向世界宣布:“不可接近的地区”是可以接近的。
抱病上征途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察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8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9到10个小时,仅在中午吃饭时停留半个小时。下午宿营时,还要忙于搭帐篷、做晚饭、喂狗、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大河说,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饭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这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变化等。考察队从南极半岛出发后,他一直坚持采样、观测和记录。他所采集的雪样将被送往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实验室进行氧、氢、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的同位素与气候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气候与环境近几万年来的变迁情况,从而掌握其今后演变的方向。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入“不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干一场。
12月18日,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个人干。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当他工作完毕时,他已经全身发软、毫无力气了。英国队员萨默斯把他拉出雪坑。当夜他就开始发烧。第二天,队友们提出应该就地休息,但大河没有同意。他想到,这里是从未有人涉足的危险地区,如遇到恶劣天气,停一天也许就会耽误10天,影响整个考察计划的完成,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继续前进。
于是,他虽然发着烧,仍咬紧牙关,跟着队友们上了路。
途中,队友们多次劝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队规定每天走满20英里(合32公里)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他就不休息。走到18英里时,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把腰带挂在雪橇上让狗拖着走。最后,即使这样他也已无力站住,终于身不由己地倒下了。此时,考察队当天的行程已达23。3英里。大河终于同意休息。一夜过后,他的烧退了。早晨他又和平时一样,踏上滑雪板,继续向东进发。在抵达东方站之前,他又挖了一个两米半深的雪坑,采集了大量雪样。从极点到东方站途中,他还对气象进行了观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测量气温、风速等,取得了宝贵的气象资料。
低温与饥饿从东方站到南极大陆东部的苏联和平站,是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地区的气温低,寒季比南极其他地区来得早。考察队1月18日抵达东方站时,气温约为零下40摄氏度。而两周后抵达苏联共青团站附近时,气温更降至零下49摄氏度,是这次考察队横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气温。
6名考察队员晚上分成三组休息,每两人一顶帐篷。帐篷内使用高纯度白汽油取暖和做饭。当野外温度为零下25摄氏度时,帐篷里的温度可保持在零下2度左右。但外面气温如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则帐篷里就只有零下1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早上睡醒后起床都十分困难,10个手指无法伸直,只能一个一个慢慢掰开。我见到大河时,他的10个手指头还都仍处于麻木状态,他说,大概还要二三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在探险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因为每天要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滑雪,所以体力消耗特别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种压缩干粮,热量很丰富。按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保证6000大卡的热量。但队员们还是常常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饥饿感。在遇到特别低温时,这种饥饿感就更加明显。大河说,那时肚子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他一顿饭可以吃4块牛排,重14磅一块的黄油一次就得吃一块半,奶酪也是大块大块地往嘴里送。可尽管如此,还总觉得饿。肚子吃饱了,心里还想吃。回想起来,自己都感到很好笑。
最后的冲刺为避免在低温地区遇到过低的气温而使横穿南极计划受挫,考察队加速前进。
队员们和狗拉雪橇都在以每天40公里的速度向东滑行,位干印度洋之滨的目的地越来越近。2月14日,越过苏联少先队站后,地势骤然下降:考察队开始向海边迈进了。
队员们已能感觉到海洋的影响,气温也在上升。但是,在南极半岛曾遇到过的那种暴风雪和冰川裂隙又随之而来。风雪交加的天气,高低不平的冰面,纵横交错的裂隙,似乎都在唤起考察队员们的回忆,想让他们把南极的这一切都永远铭记在心。
离目的地和平站还有26公里,只剩一天的路程了。在这最后时刻,突然发生了惊险的事情:日本队员舟津圭三失踪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他无法辨别帐篷的位置而迷失了方向。队友们着急地找了他一夜,直至第二天清早才发现他。他像那些狼狗一样,在自己身上盖了一层雪来保温,在野外度过了一夜,幸好没有冻坏。
大家都松了口气。这时,再也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这支国际考察队了。6名队员经过最后一天的冲刺后,终于走完了全长5986公里的路程(预测距离为6300公里),于1990年3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7点10分安全抵达这次横穿南极活动的目的地——苏联和平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上的“万里长征”。秦大河与5位队友一个个象征性地通过了写着“终点”字样的横幅。英雄们胜利的消息通过卫星立即传遍了全世界。一曲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凯歌响彻全球。
“我是普通人”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顽强搏斗200多天,行程逾万里,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考察队的队员们在巴黎向各界介绍他们横穿南极经过的时候,都毫不讳言地承认,这次考察“太艰苦了”。考察队队长、法国医生让。路易。艾蒂安在谈到考察队的艰难遭遇时,激动得几乎流下了眼泪,说不出话来。
奏大河说,这次横穿南极,更多地是靠毅力完成的,而不是靠体力完成的。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由于出发前训练时间短,他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大;因负责科学考察项目,他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算不得什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参加横穿南极考察,总要作出牺牲。在横穿南极的7个多月里,他的体重从原来的82公斤减轻到69公斤,脸上冻伤的痕迹很久未能消退他确实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无数困难,才胜利完成这次考察任务的。
横穿南极考察结束后,见到秦大河的人都称他为“勇士”、“英雄”,但大河却表示:“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什么英雄。我参加这次活动不是为名为利,而只是想通过考察尽可能多搜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为我国和世界的南极研究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次横穿南极途中,他一共采集了800多瓶雪样,获得了大量有关南极冰川和气象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我国今后的南极研究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说,中国在南极研究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但还应该作出更大的努力,使我们中国人在国际南极冰川研究这个舞台上也能拿出一些权威性的成果来,走在世界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
秦大河为能参加这次南极考察而自豪。他曾多次表示,他参加这个考察队不仅代表中国,也代表海外所有的华人,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他用自己的杰出行动证明,他这个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他受到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新的挑战,争取时间,及时到达极点。他们确定了无论如何要在40天内赶到极点的“绝对目标”。
11月10日,考察队重新踏上征途。暴风雪仍然是那样无情。虽然暖季已经开始,但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27摄氏度。最低温度则低达零下40摄氏度。考察队员们知道,现在需要的是抢时间。秦大河同队友们带着冻伤,天天迎着风雪严寒,以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向极点挺进。结果,他们在12月12日就胜利到达极点,32天时间完成了1200公里的路程,比原定的40天时间缩短了8天。
到达极点,表明考察队已取得了初步胜利。而且追回了在南极半岛失去的时间,使完成横穿任务的前景更为乐观。
12月15日,考察队从极点开始向苏联东方站进发。从极点到东方站这一带一直被视为“不可接近的区”,过去从未有人徒步经过这里。1959年至1960年暖季,苏联曾派一支机械化考察队进入该地区。他们的结论是这里气温太低、雪太松软,如徒步进去,很可能有进无出。东方站的温度平均在零下50摄氏度左右,还曾记录到零下89。9摄氏度的绝对最低气温。被称为世界之“寒极”。但是考察队的队员们并未被吓倒,他们加快步伐,兼程前进,仅用35天就走完了1400多公里的路程,于19
90年1月18日到达了东方站,平均每天行程40公里。他们的胜利向世界宣布:“不可接近的地区”是可以接近的。
抱病上征途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察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8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9到10个小时,仅在中午吃饭时停留半个小时。下午宿营时,还要忙于搭帐篷、做晚饭、喂狗、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大河说,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饭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这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变化等。考察队从南极半岛出发后,他一直坚持采样、观测和记录。他所采集的雪样将被送往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实验室进行氧、氢、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的同位素与气候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气候与环境近几万年来的变迁情况,从而掌握其今后演变的方向。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入“不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干一场。
12月18日,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个人干。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当他工作完毕时,他已经全身发软、毫无力气了。英国队员萨默斯把他拉出雪坑。当夜他就开始发烧。第二天,队友们提出应该就地休息,但大河没有同意。他想到,这里是从未有人涉足的危险地区,如遇到恶劣天气,停一天也许就会耽误10天,影响整个考察计划的完成,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继续前进。
于是,他虽然发着烧,仍咬紧牙关,跟着队友们上了路。
途中,队友们多次劝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队规定每天走满20英里(合32公里)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他就不休息。走到18英里时,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把腰带挂在雪橇上让狗拖着走。最后,即使这样他也已无力站住,终于身不由己地倒下了。此时,考察队当天的行程已达23。3英里。大河终于同意休息。一夜过后,他的烧退了。早晨他又和平时一样,踏上滑雪板,继续向东进发。在抵达东方站之前,他又挖了一个两米半深的雪坑,采集了大量雪样。从极点到东方站途中,他还对气象进行了观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测量气温、风速等,取得了宝贵的气象资料。
低温与饥饿从东方站到南极大陆东部的苏联和平站,是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地区的气温低,寒季比南极其他地区来得早。考察队1月18日抵达东方站时,气温约为零下40摄氏度。而两周后抵达苏联共青团站附近时,气温更降至零下49摄氏度,是这次考察队横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气温。
6名考察队员晚上分成三组休息,每两人一顶帐篷。帐篷内使用高纯度白汽油取暖和做饭。当野外温度为零下25摄氏度时,帐篷里的温度可保持在零下2度左右。但外面气温如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则帐篷里就只有零下1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早上睡醒后起床都十分困难,10个手指无法伸直,只能一个一个慢慢掰开。我见到大河时,他的10个手指头还都仍处于麻木状态,他说,大概还要二三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在探险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因为每天要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滑雪,所以体力消耗特别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种压缩干粮,热量很丰富。按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保证6000大卡的热量。但队员们还是常常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饥饿感。在遇到特别低温时,这种饥饿感就更加明显。大河说,那时肚子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他一顿饭可以吃4块牛排,重14磅一块的黄油一次就得吃一块半,奶酪也是大块大块地往嘴里送。可尽管如此,还总觉得饿。肚子吃饱了,心里还想吃。回想起来,自己都感到很好笑。
最后的冲刺为避免在低温地区遇到过低的气温而使横穿南极计划受挫,考察队加速前进。
队员们和狗拉雪橇都在以每天40公里的速度向东滑行,位干印度洋之滨的目的地越来越近。2月14日,越过苏联少先队站后,地势骤然下降:考察队开始向海边迈进了。
队员们已能感觉到海洋的影响,气温也在上升。但是,在南极半岛曾遇到过的那种暴风雪和冰川裂隙又随之而来。风雪交加的天气,高低不平的冰面,纵横交错的裂隙,似乎都在唤起考察队员们的回忆,想让他们把南极的这一切都永远铭记在心。
离目的地和平站还有26公里,只剩一天的路程了。在这最后时刻,突然发生了惊险的事情:日本队员舟津圭三失踪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他无法辨别帐篷的位置而迷失了方向。队友们着急地找了他一夜,直至第二天清早才发现他。他像那些狼狗一样,在自己身上盖了一层雪来保温,在野外度过了一夜,幸好没有冻坏。
大家都松了口气。这时,再也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这支国际考察队了。6名队员经过最后一天的冲刺后,终于走完了全长5986公里的路程(预测距离为6300公里),于1990年3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7点10分安全抵达这次横穿南极活动的目的地——苏联和平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上的“万里长征”。秦大河与5位队友一个个象征性地通过了写着“终点”字样的横幅。英雄们胜利的消息通过卫星立即传遍了全世界。一曲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凯歌响彻全球。
“我是普通人”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顽强搏斗200多天,行程逾万里,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考察队的队员们在巴黎向各界介绍他们横穿南极经过的时候,都毫不讳言地承认,这次考察“太艰苦了”。考察队队长、法国医生让。路易。艾蒂安在谈到考察队的艰难遭遇时,激动得几乎流下了眼泪,说不出话来。
奏大河说,这次横穿南极,更多地是靠毅力完成的,而不是靠体力完成的。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由于出发前训练时间短,他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大;因负责科学考察项目,他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算不得什么。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参加横穿南极考察,总要作出牺牲。在横穿南极的7个多月里,他的体重从原来的82公斤减轻到69公斤,脸上冻伤的痕迹很久未能消退他确实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无数困难,才胜利完成这次考察任务的。
横穿南极考察结束后,见到秦大河的人都称他为“勇士”、“英雄”,但大河却表示:“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什么英雄。我参加这次活动不是为名为利,而只是想通过考察尽可能多搜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为我国和世界的南极研究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次横穿南极途中,他一共采集了800多瓶雪样,获得了大量有关南极冰川和气象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我国今后的南极研究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说,中国在南极研究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但还应该作出更大的努力,使我们中国人在国际南极冰川研究这个舞台上也能拿出一些权威性的成果来,走在世界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
秦大河为能参加这次南极考察而自豪。他曾多次表示,他参加这个考察队不仅代表中国,也代表海外所有的华人,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他用自己的杰出行动证明,他这个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他受到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