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梦穿康熙换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键时刻,拿出了太祖圣训,以求自己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这一番言论可是把地上还跪着弘毅乐坏了!还没等他接话,一旁坐着的福临却起身参与其中了。
“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儿臣定当荡平倭寇,实现太祖宏愿!”福临也是郑重其事下跪祈祷。
“好,皇帝有此志向,实乃大清幸事!”慷慨激昂一番的皇太后,望着地上跪着的儿子,志得意满的表扬道。
“玄烨,起来详细说说,海外诸岛,为何重要?”刚刚参与了政务的皇太后,忽悠了一大圈,还不忘具体政事的安排,于是转而问向弘毅。
一旁的弘毅听了刚才这番话,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还有此等好事呀!那就要看我如何摆布下去了,一定要有个对日政策的良好开端!
[1]见《清实录》,时间、人物、内容都是史料。
[]百长,清代未入流武职外官官职。
[]倭寇一般指1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着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古代倭寇主要分为前後两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4]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为了对付东南郑成功,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这就是南洋禁海令。南洋禁海虽然并非全面禁海,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残酷的沿海迁界(康熙时期),一度因为海禁[1],迁途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不清的大小屠杀!清朝海禁的后果是在以海禁,**等一系列配套策略的配合实施下,完全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到雍正五年(17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此后闭关政策更加严厉,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废弃了明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抑止了中国的海洋贸易,抑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满清政府的既定政策,对中国在整个十八十九世纪的落后屈辱历史负担有主要的责任。
[5]明代外国来华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称呼,也称“贡舶贸易”。明初实行海禁后,只允许外国与明朝廷进行有时间、地点规定的朝贡贸易。外国商船载贡品及各自方物土产来华,明朝廷收贡品、购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国物品。各国贡期或年,或5年。对日本则规定10年一贡。贡舶必须持有明廷事先所颁“勘合”(执照签证)。明勘合贸易使明海禁后还有官方主持的海外贸易窗口可以维持,但这种贸易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在海外贸易中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商品交流的扩大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由于从事海上贸易获利甚巨,仅允许勘合贸易的做法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倭患”加剧的部分原因。在朝内外越来越大的反对压力下,明中期取消海禁,此后私人海外贸易一度成为主流。
[6]“日本国”是在1870年日本明治维新才出现的中文称呼,而之前中国对其的称呼一般为”东洋“或”瀛洲“;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日本军为“倭寇”。秦语中,寇与贼同意。
[7]万历二十年。
[8]指壬辰战争,又称万历朝鲜战争,或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朝鲜半岛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9]摘录自《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
[10]孝慈高皇后(1575~160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爱新觉罗·**哈赤。孟古庄敬聪惠,端庄贤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年10月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后金天命九年(164年)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9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6年)皇太极称帝,尊其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11]丰臣秀吉(天文6年月6日(157年月17日)-
庆长年8月18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1]此一句绝对杜撰!(未完待续)
关键时刻,拿出了太祖圣训,以求自己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这一番言论可是把地上还跪着弘毅乐坏了!还没等他接话,一旁坐着的福临却起身参与其中了。
“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儿臣定当荡平倭寇,实现太祖宏愿!”福临也是郑重其事下跪祈祷。
“好,皇帝有此志向,实乃大清幸事!”慷慨激昂一番的皇太后,望着地上跪着的儿子,志得意满的表扬道。
“玄烨,起来详细说说,海外诸岛,为何重要?”刚刚参与了政务的皇太后,忽悠了一大圈,还不忘具体政事的安排,于是转而问向弘毅。
一旁的弘毅听了刚才这番话,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还有此等好事呀!那就要看我如何摆布下去了,一定要有个对日政策的良好开端!
[1]见《清实录》,时间、人物、内容都是史料。
[]百长,清代未入流武职外官官职。
[]倭寇一般指1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着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古代倭寇主要分为前後两期。前期倭寇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4]清廷为办铜需要,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为了对付东南郑成功,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这就是南洋禁海令。南洋禁海虽然并非全面禁海,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残酷的沿海迁界(康熙时期),一度因为海禁[1],迁途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不清的大小屠杀!清朝海禁的后果是在以海禁,**等一系列配套策略的配合实施下,完全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到雍正五年(17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此后闭关政策更加严厉,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种不合理的政策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废弃了明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抑止了中国的海洋贸易,抑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满清政府的既定政策,对中国在整个十八十九世纪的落后屈辱历史负担有主要的责任。
[5]明代外国来华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称呼,也称“贡舶贸易”。明初实行海禁后,只允许外国与明朝廷进行有时间、地点规定的朝贡贸易。外国商船载贡品及各自方物土产来华,明朝廷收贡品、购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国物品。各国贡期或年,或5年。对日本则规定10年一贡。贡舶必须持有明廷事先所颁“勘合”(执照签证)。明勘合贸易使明海禁后还有官方主持的海外贸易窗口可以维持,但这种贸易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在海外贸易中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商品交流的扩大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由于从事海上贸易获利甚巨,仅允许勘合贸易的做法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倭患”加剧的部分原因。在朝内外越来越大的反对压力下,明中期取消海禁,此后私人海外贸易一度成为主流。
[6]“日本国”是在1870年日本明治维新才出现的中文称呼,而之前中国对其的称呼一般为”东洋“或”瀛洲“;在16世纪丰臣秀吉对朝鲜半岛出兵、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两国的人民都称呼日本军为“倭寇”。秦语中,寇与贼同意。
[7]万历二十年。
[8]指壬辰战争,又称万历朝鲜战争,或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朝鲜半岛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9]摘录自《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
[10]孝慈高皇后(1575~160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万历三年,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在万历十六年九月,十四岁时嫁爱新觉罗·**哈赤。孟古庄敬聪惠,端庄贤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年10月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后金天命九年(164年)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9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6年)皇太极称帝,尊其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11]丰臣秀吉(天文6年月6日(157年月17日)-
庆长年8月18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1]此一句绝对杜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