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民国战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个主要的预算项目,占到了60%的财政预算,剩下的400亿则由其他部门瓜分,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山治水的预算再度提升。
特别是治理山水方面,这次是真正的全国性的治理。
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方面的政策也有所完善,扶持力度有所提高。而最主要的就是黄河流域的治理。
黄河流域随着黄土高原的生态崩溃,曾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古代的中心区域,其地位实际上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的文明中心,实际上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如何让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过来,将黄河水土流失问题改善,这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投入的项目。
拦沙大坝是要每年坚持建设的,这样可以将泥沙拦下来,使泥沙不入黄河,也使得这些富含有机物的泥沙能够留在黄土高原,而不是让黄土高原进一步的变得更加贫瘠。拦沙大坝所在的地方,绿化更加容易。
这种拦沙大坝,以前都是黄土高原上的民众自发的建设的,从而在大坝的地方拥有更好的农业资源。但是这种建设量很小,毕竟民众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和物力,人力也十分有限。
西北政府自从财政变得比较宽裕之后,以及在黄土高原上将人口大量迁移到西域省等地区后,黄土高原上的人口减少了,每年对黄土高原上的治理投入也增加了。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情况有不少改善,泥沙入黄的规模也明显减少。黄土高原上的植被恢复情况比较不错,到处都出现了绿荫。
1920年华北大干旱,黄土高原的绿化遭到了一定打击。不过这个时候没有吃草根树皮的饥民,只要有降雨就可以很快恢复。
1921年的财政预算中,中华民国预计明年投入到黄土高原上的治理费用将上升到10亿元。
另外则是对黄河的治理,主要就是冬季对河床进行挖掘,将淤泥清理出来,并将淤泥运去肥田。河南等黄河流域省份经过历代的耕种,土地已经变得比较贫瘠了,这些淤泥中却是富含有机物。
再有一个就是对华北各省的农用土地进行治理,采取轮流耕种制度。一个是施加堆肥,一个就是种上几年的小麦、玉米之后,在土地上种植牧草,以增加突然有机质的含量,种地还要懂得养地。
中华民国现在不缺土地,更多的耕地正在不断开坑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轮耕变得非常可行。
另外,在1921年,中华民国将实行农业订单制。并在全国成立各种农作物公会。
订单制的好处就是调节市场产量,同时在市场上普及期货投资,使得农业成本恒定,售价也恒定。
农民最怕的是什么?
最怕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做过山车,忽上忽下的。而大多数农民的眼界不高,价格一跌就把多年生作物给砍了。等价格上去了又懊恼不已,又有人被吸引进去,产量一次次的扩大、缩减,结果变得非常不专业。
中华民国的农业施行订单制之后,那些机械化农业的土地种植什么,种植多少都将有中华民国农业部决定。
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把土地空着。对于空闲的土地,国家将发放一定的补贴。如此一来就不会造成农产品过剩,从而确保了农产品价格。
另外期货市场的存在,也让农产品的售价能够恒定下来,从事农业活动的生产者就可以计算成本、收益。
财团自然也是在农产品期货上赚钱的。
农产品期货能吸引很多投资者进入,但是农产品期货是做多还是做空,财团是做有把握的,因为财团手上的耕地最多。另外,农产品是增产还是减产,财团的数据也是最准确的。
就如后世美国国际财团做农产品期货,如果要做多,就宣布xxx产区减产,要做空,就宣布xxx产区增长。
反正从生产到舆论渠道,都是财团控制的。
财团做期货是稳赚不亏,即成为财团金融敛财工具,也是农民恒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工具。
此前西北政府的农业也有一定的订单制经验,这次中央政府在全国搞农业订单制,波及的范围并不是全面的,而是在那些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的土地上进行农业订单制。那些未完成农业机械化的土地则不在此列。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主要的订单制作物。
其中以棉花和大豆的订单制最为彻底,小麦的订单制也比水稻要彻底,水稻在南方还是有不少是人力种植的。不过随着城镇化的开展,以及粮食价格的下行,农村的人力种植水稻已经你赚不到什么钱了。
也许相比以前,现在人力种植水稻确实是赚到了更多的钱,但是别人在城镇当工人赚到的钱却是更高许多倍。所以南方的水稻种植规模正在大幅度的减少,而且是逐年递减。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这几个水稻主产区的水稻逐渐实现机械化种植后,农村基本上没有谁再种植水稻了。
那些地主也纷纷转型,特别是在不动产税收开征之后。不是卖掉,就是转型种植经济农作物。
南方的转型能力是很强的,首先南方的风水合适发展经济,南方人的经济头脑比较强,而且性格方面比较上进。
其中以苏南、浙江、福建几个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最强,一个是在有沿海优势,另外这几个省的农业资源不够丰富,民众相比内陆更加勤劳。内陆省份则因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节奏很慢。
山东方面的经济也非常不错,和南方的奢华相比,山东的企业家们,日子过得比较节俭,很多有钱人也都是和普通工人一样吃着馒头啃着大蒜。
广东方面的经济如今也很不错,但却和后世gdp第一的地位相比,却是大大不如。主要是广东方面的节奏实际上也比较慢。加上如今没有各省劳动力涌入广东,无法为广东创造丰厚的人口红利,而且中华民国的经济也不再是对外出口型,沿海城市虽然有优势,但优势并不是很大,所以广东经济只能说不错。
华东沿海各省的经济转型基本上不用操心,而内陆的农业则因为平原更多,转型也容易,直接用机械化耕作,山区直接种树。
不动产税收是5%,所以站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能够杜绝。空出来的土地,也有大量的投资者去投资,到底是投资果园,还是投资蔬菜种植什么的,市场有需求就有人投资。
内陆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势头却是很好的,主要还是因为此时中华民国发展的不是出口型经济,所以内陆省份工厂极多。
主要也就是集中在四川、湖北等省份,尽管四川的老百姓生活节奏比较慢,但是工业发展自然能够将生活节奏提上去。
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以产业分布来做的。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大量农业人口转型为工业人口,人口迁移非常剧烈。人口快速集中到了那些有产业的城市,开始像后世的美国一样,形成一个个超级城市。
中华民国的产业分布主要就是耗水比较大的产业放到不缺水的南方,并且要求有污水处理设施,避免水质污染。另外人口主要也是往南方集中,因为南方不缺水,华北的水资源要优先向农业供应。
另外华北的人口,也向东北、西域迁移。
北方的产业以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为主。南方则是以生产消费商品为主。机械设备从北方输出,北方则输入南方的商品,或者经济殖民地的轻工业产品。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带,因为沿海城市... -->>
几个主要的预算项目,占到了60%的财政预算,剩下的400亿则由其他部门瓜分,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山治水的预算再度提升。
特别是治理山水方面,这次是真正的全国性的治理。
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方面的政策也有所完善,扶持力度有所提高。而最主要的就是黄河流域的治理。
黄河流域随着黄土高原的生态崩溃,曾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古代的中心区域,其地位实际上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中国的文明中心,实际上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如何让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过来,将黄河水土流失问题改善,这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投入的项目。
拦沙大坝是要每年坚持建设的,这样可以将泥沙拦下来,使泥沙不入黄河,也使得这些富含有机物的泥沙能够留在黄土高原,而不是让黄土高原进一步的变得更加贫瘠。拦沙大坝所在的地方,绿化更加容易。
这种拦沙大坝,以前都是黄土高原上的民众自发的建设的,从而在大坝的地方拥有更好的农业资源。但是这种建设量很小,毕竟民众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和物力,人力也十分有限。
西北政府自从财政变得比较宽裕之后,以及在黄土高原上将人口大量迁移到西域省等地区后,黄土高原上的人口减少了,每年对黄土高原上的治理投入也增加了。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情况有不少改善,泥沙入黄的规模也明显减少。黄土高原上的植被恢复情况比较不错,到处都出现了绿荫。
1920年华北大干旱,黄土高原的绿化遭到了一定打击。不过这个时候没有吃草根树皮的饥民,只要有降雨就可以很快恢复。
1921年的财政预算中,中华民国预计明年投入到黄土高原上的治理费用将上升到10亿元。
另外则是对黄河的治理,主要就是冬季对河床进行挖掘,将淤泥清理出来,并将淤泥运去肥田。河南等黄河流域省份经过历代的耕种,土地已经变得比较贫瘠了,这些淤泥中却是富含有机物。
再有一个就是对华北各省的农用土地进行治理,采取轮流耕种制度。一个是施加堆肥,一个就是种上几年的小麦、玉米之后,在土地上种植牧草,以增加突然有机质的含量,种地还要懂得养地。
中华民国现在不缺土地,更多的耕地正在不断开坑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轮耕变得非常可行。
另外,在1921年,中华民国将实行农业订单制。并在全国成立各种农作物公会。
订单制的好处就是调节市场产量,同时在市场上普及期货投资,使得农业成本恒定,售价也恒定。
农民最怕的是什么?
最怕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做过山车,忽上忽下的。而大多数农民的眼界不高,价格一跌就把多年生作物给砍了。等价格上去了又懊恼不已,又有人被吸引进去,产量一次次的扩大、缩减,结果变得非常不专业。
中华民国的农业施行订单制之后,那些机械化农业的土地种植什么,种植多少都将有中华民国农业部决定。
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把土地空着。对于空闲的土地,国家将发放一定的补贴。如此一来就不会造成农产品过剩,从而确保了农产品价格。
另外期货市场的存在,也让农产品的售价能够恒定下来,从事农业活动的生产者就可以计算成本、收益。
财团自然也是在农产品期货上赚钱的。
农产品期货能吸引很多投资者进入,但是农产品期货是做多还是做空,财团是做有把握的,因为财团手上的耕地最多。另外,农产品是增产还是减产,财团的数据也是最准确的。
就如后世美国国际财团做农产品期货,如果要做多,就宣布xxx产区减产,要做空,就宣布xxx产区增长。
反正从生产到舆论渠道,都是财团控制的。
财团做期货是稳赚不亏,即成为财团金融敛财工具,也是农民恒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工具。
此前西北政府的农业也有一定的订单制经验,这次中央政府在全国搞农业订单制,波及的范围并不是全面的,而是在那些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的土地上进行农业订单制。那些未完成农业机械化的土地则不在此列。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主要的订单制作物。
其中以棉花和大豆的订单制最为彻底,小麦的订单制也比水稻要彻底,水稻在南方还是有不少是人力种植的。不过随着城镇化的开展,以及粮食价格的下行,农村的人力种植水稻已经你赚不到什么钱了。
也许相比以前,现在人力种植水稻确实是赚到了更多的钱,但是别人在城镇当工人赚到的钱却是更高许多倍。所以南方的水稻种植规模正在大幅度的减少,而且是逐年递减。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这几个水稻主产区的水稻逐渐实现机械化种植后,农村基本上没有谁再种植水稻了。
那些地主也纷纷转型,特别是在不动产税收开征之后。不是卖掉,就是转型种植经济农作物。
南方的转型能力是很强的,首先南方的风水合适发展经济,南方人的经济头脑比较强,而且性格方面比较上进。
其中以苏南、浙江、福建几个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最强,一个是在有沿海优势,另外这几个省的农业资源不够丰富,民众相比内陆更加勤劳。内陆省份则因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节奏很慢。
山东方面的经济也非常不错,和南方的奢华相比,山东的企业家们,日子过得比较节俭,很多有钱人也都是和普通工人一样吃着馒头啃着大蒜。
广东方面的经济如今也很不错,但却和后世gdp第一的地位相比,却是大大不如。主要是广东方面的节奏实际上也比较慢。加上如今没有各省劳动力涌入广东,无法为广东创造丰厚的人口红利,而且中华民国的经济也不再是对外出口型,沿海城市虽然有优势,但优势并不是很大,所以广东经济只能说不错。
华东沿海各省的经济转型基本上不用操心,而内陆的农业则因为平原更多,转型也容易,直接用机械化耕作,山区直接种树。
不动产税收是5%,所以站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能够杜绝。空出来的土地,也有大量的投资者去投资,到底是投资果园,还是投资蔬菜种植什么的,市场有需求就有人投资。
内陆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势头却是很好的,主要还是因为此时中华民国发展的不是出口型经济,所以内陆省份工厂极多。
主要也就是集中在四川、湖北等省份,尽管四川的老百姓生活节奏比较慢,但是工业发展自然能够将生活节奏提上去。
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以产业分布来做的。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大量农业人口转型为工业人口,人口迁移非常剧烈。人口快速集中到了那些有产业的城市,开始像后世的美国一样,形成一个个超级城市。
中华民国的产业分布主要就是耗水比较大的产业放到不缺水的南方,并且要求有污水处理设施,避免水质污染。另外人口主要也是往南方集中,因为南方不缺水,华北的水资源要优先向农业供应。
另外华北的人口,也向东北、西域迁移。
北方的产业以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为主。南方则是以生产消费商品为主。机械设备从北方输出,北方则输入南方的商品,或者经济殖民地的轻工业产品。
中华民国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带,因为沿海城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