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民国战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着西北的工商投资日渐繁荣,1913年的西北一片繁荣,在漠北和西域,大量的矿山被建设了起来。
而在漠南、热河(内蒙),因为开发时间较早,此时西北集团已在草原上建起了一片片牧区。同时在热河地区,也已开垦出了大量农用耕地。
昔日没有多少人烟的热河地区,此时已经成为西北的重要产粮区。而且建设起来的是机械化农业。
同时在热河地区,还建立了一片片林区,为西北提供木材。这些林区采取精密化管理,对成熟林进行砍伐,然后再进行人工造林,并不破坏生态。
随着西北的铁路网愈加密集,西北的矿业发展迅猛,各省矿石开采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漠北及西域两省,铁路网正在不断的铺设中,铺设到各个矿山,将那里的矿石源源不断的运回西北。
大量的人口移民到了西域省工作居住,西域省这个原先被游牧民族当成牧场的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起来。
西域省的农业开发进度也比较快速,预计都1914年,开发出的农用土地,可以支撑西域省的粮食、油料、棉花等消耗。三年内可以产出大量棉花,西域省未来将成为西北政府治下重要的产棉区、工业区。
在这些省份,西北财团处于高度垄断。尽管也有大量的牧区和土地卖给了私人,不过都是一些无法形成规模的土地,管理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又具备价值,因此卖给了私人。
几乎大部分有价值的土地,以及几乎所有的矿山都掌控在西北财团手上。零售业、金融业、工业、服务业这些领域,都被西北财团所垄断,因此建设效率非常高。
而在四川、河南,西北财团开始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四川、河南两省的地主大量入股西北农垦公司。自耕农、佃农也都欢天喜地,土地被西北农垦公司接收,意味着农垦公司必须负责他们的再就业问题。西北农垦公司会将那些土地兼并后失业的农民分配到各工厂、工地上,或是将他们移民到西域省去。
移民西域省的话,工资水平每月最少30元,而在四川、河南的工厂、工地工作,工资则没那么高,但一个月也超过了10元,对于那些佃户来说,他们在土地上刨食只能勉强温饱,甚至是吃不饱。但是土地被兼并后,他们却吃饱了肚子,而且还有钱剩下。
土地被西北财团重组之后就大量集中起来,这些重组后的土地应用上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的1913年夏收时,河南粮食产量增长了近30%。
而四川的小麦产量则增长到了1倍,主要是因为四川的小麦多集中在北部,而四川北部又是最找进行土地重组的。不仅在亩产上提高了,种植面积也增加了。
加上1913年是北洋政府在北方推广高产抗倒伏小麦的第二年,大量的老百姓都种下了高产抗倒伏小麦,导致这一年粮价大跌。
“相比去年的价格,今年因为北方小麦大幅度增产,一些省份已经暴跌了50%的程度,我们如果要进行调控的话,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孙绎龙将情况反应给了沈凝云,按照去年的办法,就是西北集团吃进大量的粮食,从而稳定粮价。
但是今年粮食实在太多了。
西北早就不需要进口粮食了,甘肃河西走廊及宁夏、河套、热河、关中平原及汉中平原的产粮区足以支撑西北的粮食消耗。
尽管为了应对粮食增产的问题,西北集团缩减了小麦种植面积,但是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北部的小麦增产幅度很大,这年头老百姓也不太懂市场,见粮食增产那自然是使劲种。
结果就出问题了。
其中河南还算好,大量的土地被西北集团用来种植棉花,粮食产量才增长30%。
“年年调控也不是长久之计,粮价降就降吧!我们趁价格低多囤积一点,把粮食囤到德国、英国去。等一开战这些物资的价格就会成倍的往上翻。”沈凝云指示道,“也可以把粮食拿去多酿造些烧酒,欧洲一打起来,可以大量供应给俄国人,俄国人最喜欢这种玩意。”
粮食多,这不是问题,运到英国和德国去囤积起来。只要在英国和德国各成立个百货公司,然后租用仓库,交一笔关税,这些粮食就可以登岸。
战争过程中,这些粮食的价格绝对会成倍成倍的往上涨。只不过压货会将资金链拉长,不过西北政府从英国那类租用了一批黄金后,到此时纸币又增发了上百亿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较小。
而此时世界各国向西北下了一大批的军火订单,让西北集团的扩张变得更加拥有底气。
有出口存在,就不怕资金链断裂。
只要撑到明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中国就会因为当前的这些投资而获得大量的回报。不管是财团也好,还是工人与农民也好。
现在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年多,是要开始准备了。
沈凝云不知道历史是否改变,但是本质是不变的。此时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与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正在展开一场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自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总有一方先支持不住,或是感觉自己胜算比较大了,于是就会发动战争。
从双方实力上来说,德国虽然有工业优势,但是财力上并不占优势。
最先支持不住的自然是同盟国,同盟国不可能无限制的制造那些军火,因为德国不是一个大国,很多东西还是要靠进口的。不是满足内部就业就可以的,德国还要搞出口才能保证收支平衡。
当收支平衡被打破后,就要在出问题之前发动战争。
不过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如果与原本的历史发生了变化,那么必然是更晚,而不是更早。
因为此时的西北政府正在向德国进口钢铁,并且向德国精密制造业下了不少订单,使德国在收支平衡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助力,相当于德国有更多的钱去为这场战争做准备。因此只会更晚,不可能更早。
协约国方面有钱,穿鞋的自然不想和德国随意开战,因为全球殖民利益最大的攫取者就是英国。好处已经到手了,德国如果不打,英国自然不会主动跳出来打。
德国就像是个光脚的,尽管也有殖民地,但都是一些利益不是很大的偏僻地方。所以德国人要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就要挑起一场战争,将英法打垮之后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殖民利益。
战争的借口也很好找,把奥匈帝国王储当成弃子让人刺杀掉,自然也就有了战争的借口。奥匈帝国往出斐迪南大公并不是很讨奥匈皇室的喜欢,当成弃子无压力。历史上同盟国就是这样发起一场战争的。
而此时,历史也许会改变。就算斐迪南大公没有遭到刺杀,也会有其他的人为的意外事件来推动战争。
向英法、德囤积物资,然后在战争中囤货居奇,这是最暴利的。因为这时候的物资价格不高,运输成本也不高。
如果开战的时候,光是运费就得翻上好几倍,还不一定找得到船。尽管到时候也有好几倍的利益,却没有比战前囤到交战国当中来得高。战前囤积也有问题,那就是会压货,但对于财团来说,这个问题不是太大,因为财团是可以自己印钞票的,只要财富不外流,还在内部流通就没问题。
就算是资金外流了,别人也不一定会拿来兑换黄金。
而在内部,西北银行采取金圆券制度,内部是不再兑换黄金了。
除了增产的粮食,这一年棉花也是大幅度增产。西北地区的棉花产量已经突破了200万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交界地带这个产棉区,在1913年的棉花产量也高达100万吨。
大量的棉花产出,也使棉花价格下跌。
此时中国有4亿多人口,按照每个人口消费15公斤的棉花来算,需求量可以达到600万吨。
不过这只是理想化数据,这年头中国老百姓大部分买不起那么多的棉制品。而且地方上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织的小农经济还是有很大残留的。
因此这些棉花肯定是要走出口路线才卖得掉。
西北集团按照沈凝云的指示,将西北的棉花大量囤积起来,然后将河南、山东、江苏所产棉花用于纺织,从而稳定住棉花价格。囤积起来的棉花,明年肯定值钱。
粮食价格则未进行太大的调控,不过在西北集团大量吃进,加工好之后运往欧洲囤积,使得粮食价格还是回升了不少。
不过因为粮食价格下跌,使得很多地主和自耕农这年没什么钱赚,于是加快了土地资产重组的进程。
既然地里赚不来吃,那就把土地交给西北农垦公司去经营,起码每年都能拿到一笔分红。而他们则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营生。
而在东北地区,西北农垦公司的扩张可谓疯狂,东北三省有大量的荒地,而此时张作霖还未成为东北王,还是一个小小师长,也未开始向东北大量移民。
这些荒地谁开垦出来就是谁的,西北农垦公司在西北大量融资,然后将钱投入到东北三省的土地开垦中。
西北农垦公司开垦出的土地大面积连在一起,然后形成庞大的规模效益。
这些土地开垦出来后,用的是最好的农业技术,因为是新开垦出的土地,自然是直接用机械化生产。
如果这时候把人迁移过去种地,日后搞机械化农业又得让这些农民转业,转业是最为麻烦的。直接搞机械化生产,可以避开这个麻烦的环节... -->>
随着西北的工商投资日渐繁荣,1913年的西北一片繁荣,在漠北和西域,大量的矿山被建设了起来。
而在漠南、热河(内蒙),因为开发时间较早,此时西北集团已在草原上建起了一片片牧区。同时在热河地区,也已开垦出了大量农用耕地。
昔日没有多少人烟的热河地区,此时已经成为西北的重要产粮区。而且建设起来的是机械化农业。
同时在热河地区,还建立了一片片林区,为西北提供木材。这些林区采取精密化管理,对成熟林进行砍伐,然后再进行人工造林,并不破坏生态。
随着西北的铁路网愈加密集,西北的矿业发展迅猛,各省矿石开采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漠北及西域两省,铁路网正在不断的铺设中,铺设到各个矿山,将那里的矿石源源不断的运回西北。
大量的人口移民到了西域省工作居住,西域省这个原先被游牧民族当成牧场的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起来。
西域省的农业开发进度也比较快速,预计都1914年,开发出的农用土地,可以支撑西域省的粮食、油料、棉花等消耗。三年内可以产出大量棉花,西域省未来将成为西北政府治下重要的产棉区、工业区。
在这些省份,西北财团处于高度垄断。尽管也有大量的牧区和土地卖给了私人,不过都是一些无法形成规模的土地,管理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又具备价值,因此卖给了私人。
几乎大部分有价值的土地,以及几乎所有的矿山都掌控在西北财团手上。零售业、金融业、工业、服务业这些领域,都被西北财团所垄断,因此建设效率非常高。
而在四川、河南,西北财团开始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四川、河南两省的地主大量入股西北农垦公司。自耕农、佃农也都欢天喜地,土地被西北农垦公司接收,意味着农垦公司必须负责他们的再就业问题。西北农垦公司会将那些土地兼并后失业的农民分配到各工厂、工地上,或是将他们移民到西域省去。
移民西域省的话,工资水平每月最少30元,而在四川、河南的工厂、工地工作,工资则没那么高,但一个月也超过了10元,对于那些佃户来说,他们在土地上刨食只能勉强温饱,甚至是吃不饱。但是土地被兼并后,他们却吃饱了肚子,而且还有钱剩下。
土地被西北财团重组之后就大量集中起来,这些重组后的土地应用上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使的1913年夏收时,河南粮食产量增长了近30%。
而四川的小麦产量则增长到了1倍,主要是因为四川的小麦多集中在北部,而四川北部又是最找进行土地重组的。不仅在亩产上提高了,种植面积也增加了。
加上1913年是北洋政府在北方推广高产抗倒伏小麦的第二年,大量的老百姓都种下了高产抗倒伏小麦,导致这一年粮价大跌。
“相比去年的价格,今年因为北方小麦大幅度增产,一些省份已经暴跌了50%的程度,我们如果要进行调控的话,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孙绎龙将情况反应给了沈凝云,按照去年的办法,就是西北集团吃进大量的粮食,从而稳定粮价。
但是今年粮食实在太多了。
西北早就不需要进口粮食了,甘肃河西走廊及宁夏、河套、热河、关中平原及汉中平原的产粮区足以支撑西北的粮食消耗。
尽管为了应对粮食增产的问题,西北集团缩减了小麦种植面积,但是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北部的小麦增产幅度很大,这年头老百姓也不太懂市场,见粮食增产那自然是使劲种。
结果就出问题了。
其中河南还算好,大量的土地被西北集团用来种植棉花,粮食产量才增长30%。
“年年调控也不是长久之计,粮价降就降吧!我们趁价格低多囤积一点,把粮食囤到德国、英国去。等一开战这些物资的价格就会成倍的往上翻。”沈凝云指示道,“也可以把粮食拿去多酿造些烧酒,欧洲一打起来,可以大量供应给俄国人,俄国人最喜欢这种玩意。”
粮食多,这不是问题,运到英国和德国去囤积起来。只要在英国和德国各成立个百货公司,然后租用仓库,交一笔关税,这些粮食就可以登岸。
战争过程中,这些粮食的价格绝对会成倍成倍的往上涨。只不过压货会将资金链拉长,不过西北政府从英国那类租用了一批黄金后,到此时纸币又增发了上百亿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较小。
而此时世界各国向西北下了一大批的军火订单,让西北集团的扩张变得更加拥有底气。
有出口存在,就不怕资金链断裂。
只要撑到明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中国就会因为当前的这些投资而获得大量的回报。不管是财团也好,还是工人与农民也好。
现在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年多,是要开始准备了。
沈凝云不知道历史是否改变,但是本质是不变的。此时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与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正在展开一场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自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总有一方先支持不住,或是感觉自己胜算比较大了,于是就会发动战争。
从双方实力上来说,德国虽然有工业优势,但是财力上并不占优势。
最先支持不住的自然是同盟国,同盟国不可能无限制的制造那些军火,因为德国不是一个大国,很多东西还是要靠进口的。不是满足内部就业就可以的,德国还要搞出口才能保证收支平衡。
当收支平衡被打破后,就要在出问题之前发动战争。
不过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如果与原本的历史发生了变化,那么必然是更晚,而不是更早。
因为此时的西北政府正在向德国进口钢铁,并且向德国精密制造业下了不少订单,使德国在收支平衡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助力,相当于德国有更多的钱去为这场战争做准备。因此只会更晚,不可能更早。
协约国方面有钱,穿鞋的自然不想和德国随意开战,因为全球殖民利益最大的攫取者就是英国。好处已经到手了,德国如果不打,英国自然不会主动跳出来打。
德国就像是个光脚的,尽管也有殖民地,但都是一些利益不是很大的偏僻地方。所以德国人要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就要挑起一场战争,将英法打垮之后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殖民利益。
战争的借口也很好找,把奥匈帝国王储当成弃子让人刺杀掉,自然也就有了战争的借口。奥匈帝国往出斐迪南大公并不是很讨奥匈皇室的喜欢,当成弃子无压力。历史上同盟国就是这样发起一场战争的。
而此时,历史也许会改变。就算斐迪南大公没有遭到刺杀,也会有其他的人为的意外事件来推动战争。
向英法、德囤积物资,然后在战争中囤货居奇,这是最暴利的。因为这时候的物资价格不高,运输成本也不高。
如果开战的时候,光是运费就得翻上好几倍,还不一定找得到船。尽管到时候也有好几倍的利益,却没有比战前囤到交战国当中来得高。战前囤积也有问题,那就是会压货,但对于财团来说,这个问题不是太大,因为财团是可以自己印钞票的,只要财富不外流,还在内部流通就没问题。
就算是资金外流了,别人也不一定会拿来兑换黄金。
而在内部,西北银行采取金圆券制度,内部是不再兑换黄金了。
除了增产的粮食,这一年棉花也是大幅度增产。西北地区的棉花产量已经突破了200万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交界地带这个产棉区,在1913年的棉花产量也高达100万吨。
大量的棉花产出,也使棉花价格下跌。
此时中国有4亿多人口,按照每个人口消费15公斤的棉花来算,需求量可以达到600万吨。
不过这只是理想化数据,这年头中国老百姓大部分买不起那么多的棉制品。而且地方上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织的小农经济还是有很大残留的。
因此这些棉花肯定是要走出口路线才卖得掉。
西北集团按照沈凝云的指示,将西北的棉花大量囤积起来,然后将河南、山东、江苏所产棉花用于纺织,从而稳定住棉花价格。囤积起来的棉花,明年肯定值钱。
粮食价格则未进行太大的调控,不过在西北集团大量吃进,加工好之后运往欧洲囤积,使得粮食价格还是回升了不少。
不过因为粮食价格下跌,使得很多地主和自耕农这年没什么钱赚,于是加快了土地资产重组的进程。
既然地里赚不来吃,那就把土地交给西北农垦公司去经营,起码每年都能拿到一笔分红。而他们则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营生。
而在东北地区,西北农垦公司的扩张可谓疯狂,东北三省有大量的荒地,而此时张作霖还未成为东北王,还是一个小小师长,也未开始向东北大量移民。
这些荒地谁开垦出来就是谁的,西北农垦公司在西北大量融资,然后将钱投入到东北三省的土地开垦中。
西北农垦公司开垦出的土地大面积连在一起,然后形成庞大的规模效益。
这些土地开垦出来后,用的是最好的农业技术,因为是新开垦出的土地,自然是直接用机械化生产。
如果这时候把人迁移过去种地,日后搞机械化农业又得让这些农民转业,转业是最为麻烦的。直接搞机械化生产,可以避开这个麻烦的环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