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靖难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心,如果再让他们抛弃新置办的产业,谁还愿意在这里呆下去。辽东最大的问题是人少地多,我们不愁没地,就怕没人。所以如何巩固人口数量是辽东第一大事。”
叶旺一武夫,以前哪里想得到这么多,听朱植这么一说,心中也着实佩服:“殿下待民如子,实在让老叶惭愧。”
朱植又道:“这不怪你,在座各位,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日后大家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必须多为手下民众想想,在座的食俸都是他们辛劳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但待民如子不能仅仅凭借着为政者的良心。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本王考虑在辽东颁布一个公平交易令,规定买卖双方要遵守的一些法则,这也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的政令执行。日后凡是因公而触犯到百姓利益时,必须给予必要的补偿。”
赵羽道:“殿下爱民如子,属下深感佩服。只是这公平交易令属下不太赞同。官者民之父母也,爱民如子原是应该。圣人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这样的法令一旦颁布,不等于把刀子交到刁民手里吗?日后执行起公务来,官员诸多掣肘,岂非还要看百姓的脸色?”
又是圣人云,半本论语治天下,孔老夫子真有那么大的本事?朱植对这种动不动就搬出孔夫子死教条的做法。朱植心中暗叹,你赵羽也不苯,也总算是明白了。朱植正是要的这种效果,千年的专制制度下,儒家礼教中就是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姓就该无条件服从官员吗?即使这些官员贪墨他们的税收,即使这些官员无情地将财产夺走?当然朱植并不期望大家都能立马理解自己这些来自未来的先进思想,但现在自己终于可以有了自主权,有些事情必须着手去做。
朱植道:“云翰,官员执行起政令来固然会出现一些阻碍,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政令如猛虎,把民都吓跑了,你的政令还让谁来执行?与其无人应和,不如输以怀柔,让百姓在此地安居乐业。而且,平胡策和平倭策都是今后几年辽东重中之重,固本培民将是辽东一贯的政策。父皇也已经恩准辽东为边地,可以执行一些特殊的政策。我们当臣下的只能想办法把差事办好。如果人都跑了,咱们靠谁来守土?”朱植不慌不忙把皇帝抬出来,赵羽也就不敢再追问了。
朱植叮嘱姚善:“这次再迁移,将对公平交易的精神进行一次预演,你一定要小心从事,切勿激起民变。所有用度钱粮,宜宽不宜紧,先从辽东藩库中领取,如果不够再找本王。我要通过这次迁移,使民众们知道,在辽东官府和他们是一条心,官府会把民众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本王会时时关注,差事做好一些,希望成为日后的典范。”
对于姚善的为人,朱植是信得过的。按照他的想法,在一开始的时候执行政令还是无可奈何地需要依靠官员的道德。但时间一长道德是靠不住的,所以他希望以一个人的道德订立出一个制度的标准,再通过制度化推行下去。现在万事起头难,这辽东第一件事只能办好不能办砸。
朱植又问道:“叶将军,辽东能种水稻吗?”
叶旺心想,看来这位王爷当真是五谷不分,哪里听说过辽东能种水稻的,不过面上可一点也不敢露,回道:“辽东旱地为多,天有冷,长不了稻子,现在所产多为麦和高粱。”
朱植却想,朝鲜和日本从纬度上和辽东差不多,为什么人家那能产,这里就不能产呢?问道:“本王听说高丽和倭国都能产水稻,辽东河流众多,具有生产水稻的条件,而且夏天这几个月天气也挺热的。不如在辽东试种一下稻子如何?听说稻子亩产比麦要高。”
几位儒生都不作声,显然他们没有一个人觉得朱植的想法可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年有个人为了验证麦子无法亩产万斤还曾自己试验着种过两亩。要不等自己找个地方引种两亩水稻,看看效果再说。想到着,朱植也不再坚持:“呵呵,本王有的想法未必行得通,这个日后再议吧。还有一事我想可以进行,叶将军,辽东田亩什么时候丈量过?”
叶旺道:“洪武二十年丈量过。”
朱植道:“离现在已经十年有余了,会发生很多变化,在这过程中,也许有的土地荒芜了,有的土地新开了。所以日后对土地的丈量和人口的统计要成为常例,我看咱们辽东就五年统计一次吧。大家一定要记住,人口和田亩是时刻变化的,不能数十年如一日翻老皇历,以后在辽东着为常例。”明朝也是一个特别注重祖宗家法的朝代,朱元璋在洪武初年,他对天下每年三千多万石的岁入感到满意了,就下旨着为永例。这到好,从此以往,所有皇帝都拿老朱这个水平作为衡量,到了数就满足了。
可是这些榆木脑袋从不想想,可能吗?人口在和平年代没有大规模锐减的情况下只会增长,同样原来那么多土地不可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那老百姓自然会开荒种地。于是所谓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再造黄册)成了过场,直到明朝末年许多府县的数据还是洪武年的数字。于是有多少土地被隐瞒,多少人口没统计。根据后世一些研究认为16世纪,明朝有将近一亿五千万人口,可按照明会典的统计,这一数字只有六千万人口。
终明一朝,永远缺钱,为什么,朱植觉得这和田税永远只收那么多大有联系!人多了可钱还是那么多,可能够花吗?黄仁宇认为“明朝文人很少顾及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均收入下降的事实。”
朱植不能让这种“葫芦僧算葫芦帐”的情况在辽东出现,他吩咐道:“郭铭,这事你来负责,我给你三个月时间,你把辽东的土地和人口给我计算清楚。这件事,你一会留下来,我会特别给你交代。”
谈完几件棘手的事情,朱植觉得农业问题也抓得差不多了。当然他手中还有一道撒手锏还没抛出,只是现在刚到贵地,暂时还不方便执行而已。
心,如果再让他们抛弃新置办的产业,谁还愿意在这里呆下去。辽东最大的问题是人少地多,我们不愁没地,就怕没人。所以如何巩固人口数量是辽东第一大事。”
叶旺一武夫,以前哪里想得到这么多,听朱植这么一说,心中也着实佩服:“殿下待民如子,实在让老叶惭愧。”
朱植又道:“这不怪你,在座各位,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日后大家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必须多为手下民众想想,在座的食俸都是他们辛劳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但待民如子不能仅仅凭借着为政者的良心。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本王考虑在辽东颁布一个公平交易令,规定买卖双方要遵守的一些法则,这也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的政令执行。日后凡是因公而触犯到百姓利益时,必须给予必要的补偿。”
赵羽道:“殿下爱民如子,属下深感佩服。只是这公平交易令属下不太赞同。官者民之父母也,爱民如子原是应该。圣人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这样的法令一旦颁布,不等于把刀子交到刁民手里吗?日后执行起公务来,官员诸多掣肘,岂非还要看百姓的脸色?”
又是圣人云,半本论语治天下,孔老夫子真有那么大的本事?朱植对这种动不动就搬出孔夫子死教条的做法。朱植心中暗叹,你赵羽也不苯,也总算是明白了。朱植正是要的这种效果,千年的专制制度下,儒家礼教中就是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姓就该无条件服从官员吗?即使这些官员贪墨他们的税收,即使这些官员无情地将财产夺走?当然朱植并不期望大家都能立马理解自己这些来自未来的先进思想,但现在自己终于可以有了自主权,有些事情必须着手去做。
朱植道:“云翰,官员执行起政令来固然会出现一些阻碍,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政令如猛虎,把民都吓跑了,你的政令还让谁来执行?与其无人应和,不如输以怀柔,让百姓在此地安居乐业。而且,平胡策和平倭策都是今后几年辽东重中之重,固本培民将是辽东一贯的政策。父皇也已经恩准辽东为边地,可以执行一些特殊的政策。我们当臣下的只能想办法把差事办好。如果人都跑了,咱们靠谁来守土?”朱植不慌不忙把皇帝抬出来,赵羽也就不敢再追问了。
朱植叮嘱姚善:“这次再迁移,将对公平交易的精神进行一次预演,你一定要小心从事,切勿激起民变。所有用度钱粮,宜宽不宜紧,先从辽东藩库中领取,如果不够再找本王。我要通过这次迁移,使民众们知道,在辽东官府和他们是一条心,官府会把民众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本王会时时关注,差事做好一些,希望成为日后的典范。”
对于姚善的为人,朱植是信得过的。按照他的想法,在一开始的时候执行政令还是无可奈何地需要依靠官员的道德。但时间一长道德是靠不住的,所以他希望以一个人的道德订立出一个制度的标准,再通过制度化推行下去。现在万事起头难,这辽东第一件事只能办好不能办砸。
朱植又问道:“叶将军,辽东能种水稻吗?”
叶旺心想,看来这位王爷当真是五谷不分,哪里听说过辽东能种水稻的,不过面上可一点也不敢露,回道:“辽东旱地为多,天有冷,长不了稻子,现在所产多为麦和高粱。”
朱植却想,朝鲜和日本从纬度上和辽东差不多,为什么人家那能产,这里就不能产呢?问道:“本王听说高丽和倭国都能产水稻,辽东河流众多,具有生产水稻的条件,而且夏天这几个月天气也挺热的。不如在辽东试种一下稻子如何?听说稻子亩产比麦要高。”
几位儒生都不作声,显然他们没有一个人觉得朱植的想法可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年有个人为了验证麦子无法亩产万斤还曾自己试验着种过两亩。要不等自己找个地方引种两亩水稻,看看效果再说。想到着,朱植也不再坚持:“呵呵,本王有的想法未必行得通,这个日后再议吧。还有一事我想可以进行,叶将军,辽东田亩什么时候丈量过?”
叶旺道:“洪武二十年丈量过。”
朱植道:“离现在已经十年有余了,会发生很多变化,在这过程中,也许有的土地荒芜了,有的土地新开了。所以日后对土地的丈量和人口的统计要成为常例,我看咱们辽东就五年统计一次吧。大家一定要记住,人口和田亩是时刻变化的,不能数十年如一日翻老皇历,以后在辽东着为常例。”明朝也是一个特别注重祖宗家法的朝代,朱元璋在洪武初年,他对天下每年三千多万石的岁入感到满意了,就下旨着为永例。这到好,从此以往,所有皇帝都拿老朱这个水平作为衡量,到了数就满足了。
可是这些榆木脑袋从不想想,可能吗?人口在和平年代没有大规模锐减的情况下只会增长,同样原来那么多土地不可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那老百姓自然会开荒种地。于是所谓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再造黄册)成了过场,直到明朝末年许多府县的数据还是洪武年的数字。于是有多少土地被隐瞒,多少人口没统计。根据后世一些研究认为16世纪,明朝有将近一亿五千万人口,可按照明会典的统计,这一数字只有六千万人口。
终明一朝,永远缺钱,为什么,朱植觉得这和田税永远只收那么多大有联系!人多了可钱还是那么多,可能够花吗?黄仁宇认为“明朝文人很少顾及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均收入下降的事实。”
朱植不能让这种“葫芦僧算葫芦帐”的情况在辽东出现,他吩咐道:“郭铭,这事你来负责,我给你三个月时间,你把辽东的土地和人口给我计算清楚。这件事,你一会留下来,我会特别给你交代。”
谈完几件棘手的事情,朱植觉得农业问题也抓得差不多了。当然他手中还有一道撒手锏还没抛出,只是现在刚到贵地,暂时还不方便执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