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东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初中时读到再别康桥,简直惊为天文。而之前只有在读李白时才有这种感觉。很想了解这个将文字的魅力发挥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诗人,于是便在书店翻阅了所有关于解读徐志摩的文章。这是一个理想至上的精灵,他对爱的追求如同他的诗一样,灵动飘逸、却又激情四射。
不过对于徐志摩本人来说,他的一生是个悲剧。1922年在伦敦求学的徐志摩见到了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人——患了晚期肺病的曼殊斐尔,在其丈夫魏雷的安排下会见了徐志摩。只短短二十分钟的会面,却让徐志摩铭记终生。徐志摩说:“那就是我初次,不幸也是最后一次,会见曼殊斐儿——‘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从他对曼殊斐尔的赞誉,可以看出他对于灵慧女性的崇拜。他是要把曼殊斐尔那样的才华,那样美的幻影,作为自己的灵魂伴侣来追求。他从曼殊斐尔清秀的容貌和灵逸的气质中,领悟到了一种最纯粹的美感,而且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恰恰这时,他遇到了林徽因。作为现代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在各方面都与曼殊斐尔十分相近。林徽因为何有如此魅力?传记作家李辉在他的一本传记中,写到林徽因时,称其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在30年代的北京有两处非常有名的作家沙龙,其中一处就是由林徽因主持的“太太客厅”实际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据当时的文人讲,如果把林徽因在沙龙里所说的话记录下来,稍加整理立时就可以发表。她是一个说得多写得少的才女。在她的客厅里,包括朱光潜、沈从文、巴金都曾经是她的听众。大家坐在沙发上,静静地欣赏一个漂亮、有高贵超凡气质和精神内涵的女性朗诵诗歌、谈天说地。这就是一种享受,没有人愿意打破这种美妙的奇境。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有时想,是不是徐志摩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间塑造了后来的林徽因。因为在伦敦认识徐志摩时林徽因只有16岁。
自从见到林徽因起,徐志摩便如同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在林徽因的周围释放着。他在回忆时说到他人生中最快乐的经历就是在伦敦与林徽因的热恋。这期间,他们每天通信,信件如同雪片一样往来穿梭于两人之间。徐志摩像个小孩,为寻觅自由的空气而在感情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放纵驰骋着。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徐开始了他的诗歌生涯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林徽因,徐志摩也许不会写诗。那对于今天是多少是个遗憾。不过更为遗憾的是徐和林之间的情书却因为“八宝箱公案”而石沉大海。至今杳无踪影。
人间四月天曾经将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都用一句话给了精辟的评价:一个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风流才子、一个是背负两千年传统精神的贤惠女子、一个是值得牵挂一生的梦中情人、一个是万中挑一的交际名花。但我觉得对徐志摩的评价并不准确。“才子”不假,但并不“风流”他应该是个痴情的情种,兼具天真情怀。被林徽因拒绝的徐志摩,一厢情愿地以为是自己有老婆的缘故。他便不顾一切地甩开一切的束缚“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要“以自由之偿还自由”就这样,徐志摩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人,但这个第一对于徐志摩来说并不幸福。同样不幸的还有和他离婚的女人——张幼仪。如果说徐志摩的不幸来自于对爱追求的未果,那么张幼仪的不幸却来自于根深蒂固的、有上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制度。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徐志摩无疑是超前的。
如果说作家,或者诗人,其天职就是要对人生或人性进行记录和终极关怀,那么,徐志摩的人生论,通过他的笔所撰写的作品和通过他生命所造就的活的诗章,都一致透露了这样的阐释:恋爱就是生命的全部,恋爱的成功即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即是生命的失败。人,没有爱则虽生犹死;有了爱,则虽死犹生。大有“朝得爱,夕死可矣”的气慨。
也许是徐志摩对爱的表达,过于热烈了,使林徽因承受不起。在感性和理性的挣扎中,她最终选择了后者,嫁给了梁思成。很多人都说女人的心理难以理解,但我还是觉得面对爱情的选择时,女人要比男人更为理智。
不能没有爱的徐志摩,与孤独寂寞中的陆小曼走到了一起。对于这个叫陆小曼的交际花,我一直是不敢恭维的。由于林徽因的离去,徐志摩肯定会万分沮丧。陆小曼就是这时候出现了。说徐志摩多么的爱陆小曼,倒不如说徐志摩在陆小曼身上延续了对林徽因的爱。而陆小曼对于徐志摩的最大价值,便是于徐志摩遇难后整理了爱眉小札。这是一本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的情书集。就其写作技巧和投入程度来讲,恐怕古往今来已经是无人匹敌了。从这本小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徐对于生命,对于爱的不懈信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邮机从南京去北平,在济南党家庄附近遇难,死时年馑36岁。据记载,当时的徐志摩是为了赶上听林徽因在北平的讲座,才搭乘邮机的。还据说,对飞机的残骸考察后发现徐志摩和主驾驶员的尸体都在后座,而且好象还有些烧成灰的诗集。可以推测的是主驾驶也是个诗迷,当得知与他同行的是“新月派”的大诗人徐志摩时,便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立时将主驾驶的位置交给了副驾驶,自己和徐志摩在后座大谈了起来。而那副驾驶终归是个副驾驶。
徐志摩就这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潇洒去了。也真的实现了他“死于恋爱、献身于诗”的宏愿。我想这对于徐志摩坎坷的一生来说可谓是个解脱。古代有诗人李白,抱着酒壶追随月亮投长江而去。而现代正好有徐志摩,如同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直入云霄。
现今,在徐志摩出生的浙江海宁西山,只留下一块小小的墓碑和那墓碑上的七个字:诗人徐志摩之墓。
为纪念徐志摩去世71周年而写
初中时读到再别康桥,简直惊为天文。而之前只有在读李白时才有这种感觉。很想了解这个将文字的魅力发挥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诗人,于是便在书店翻阅了所有关于解读徐志摩的文章。这是一个理想至上的精灵,他对爱的追求如同他的诗一样,灵动飘逸、却又激情四射。
不过对于徐志摩本人来说,他的一生是个悲剧。1922年在伦敦求学的徐志摩见到了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人——患了晚期肺病的曼殊斐尔,在其丈夫魏雷的安排下会见了徐志摩。只短短二十分钟的会面,却让徐志摩铭记终生。徐志摩说:“那就是我初次,不幸也是最后一次,会见曼殊斐儿——‘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从他对曼殊斐尔的赞誉,可以看出他对于灵慧女性的崇拜。他是要把曼殊斐尔那样的才华,那样美的幻影,作为自己的灵魂伴侣来追求。他从曼殊斐尔清秀的容貌和灵逸的气质中,领悟到了一种最纯粹的美感,而且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恰恰这时,他遇到了林徽因。作为现代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在各方面都与曼殊斐尔十分相近。林徽因为何有如此魅力?传记作家李辉在他的一本传记中,写到林徽因时,称其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在30年代的北京有两处非常有名的作家沙龙,其中一处就是由林徽因主持的“太太客厅”实际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据当时的文人讲,如果把林徽因在沙龙里所说的话记录下来,稍加整理立时就可以发表。她是一个说得多写得少的才女。在她的客厅里,包括朱光潜、沈从文、巴金都曾经是她的听众。大家坐在沙发上,静静地欣赏一个漂亮、有高贵超凡气质和精神内涵的女性朗诵诗歌、谈天说地。这就是一种享受,没有人愿意打破这种美妙的奇境。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有时想,是不是徐志摩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间塑造了后来的林徽因。因为在伦敦认识徐志摩时林徽因只有16岁。
自从见到林徽因起,徐志摩便如同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在林徽因的周围释放着。他在回忆时说到他人生中最快乐的经历就是在伦敦与林徽因的热恋。这期间,他们每天通信,信件如同雪片一样往来穿梭于两人之间。徐志摩像个小孩,为寻觅自由的空气而在感情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放纵驰骋着。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徐开始了他的诗歌生涯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林徽因,徐志摩也许不会写诗。那对于今天是多少是个遗憾。不过更为遗憾的是徐和林之间的情书却因为“八宝箱公案”而石沉大海。至今杳无踪影。
人间四月天曾经将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都用一句话给了精辟的评价:一个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风流才子、一个是背负两千年传统精神的贤惠女子、一个是值得牵挂一生的梦中情人、一个是万中挑一的交际名花。但我觉得对徐志摩的评价并不准确。“才子”不假,但并不“风流”他应该是个痴情的情种,兼具天真情怀。被林徽因拒绝的徐志摩,一厢情愿地以为是自己有老婆的缘故。他便不顾一切地甩开一切的束缚“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要“以自由之偿还自由”就这样,徐志摩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人,但这个第一对于徐志摩来说并不幸福。同样不幸的还有和他离婚的女人——张幼仪。如果说徐志摩的不幸来自于对爱追求的未果,那么张幼仪的不幸却来自于根深蒂固的、有上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制度。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徐志摩无疑是超前的。
如果说作家,或者诗人,其天职就是要对人生或人性进行记录和终极关怀,那么,徐志摩的人生论,通过他的笔所撰写的作品和通过他生命所造就的活的诗章,都一致透露了这样的阐释:恋爱就是生命的全部,恋爱的成功即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即是生命的失败。人,没有爱则虽生犹死;有了爱,则虽死犹生。大有“朝得爱,夕死可矣”的气慨。
也许是徐志摩对爱的表达,过于热烈了,使林徽因承受不起。在感性和理性的挣扎中,她最终选择了后者,嫁给了梁思成。很多人都说女人的心理难以理解,但我还是觉得面对爱情的选择时,女人要比男人更为理智。
不能没有爱的徐志摩,与孤独寂寞中的陆小曼走到了一起。对于这个叫陆小曼的交际花,我一直是不敢恭维的。由于林徽因的离去,徐志摩肯定会万分沮丧。陆小曼就是这时候出现了。说徐志摩多么的爱陆小曼,倒不如说徐志摩在陆小曼身上延续了对林徽因的爱。而陆小曼对于徐志摩的最大价值,便是于徐志摩遇难后整理了爱眉小札。这是一本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的情书集。就其写作技巧和投入程度来讲,恐怕古往今来已经是无人匹敌了。从这本小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徐对于生命,对于爱的不懈信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邮机从南京去北平,在济南党家庄附近遇难,死时年馑36岁。据记载,当时的徐志摩是为了赶上听林徽因在北平的讲座,才搭乘邮机的。还据说,对飞机的残骸考察后发现徐志摩和主驾驶员的尸体都在后座,而且好象还有些烧成灰的诗集。可以推测的是主驾驶也是个诗迷,当得知与他同行的是“新月派”的大诗人徐志摩时,便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立时将主驾驶的位置交给了副驾驶,自己和徐志摩在后座大谈了起来。而那副驾驶终归是个副驾驶。
徐志摩就这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潇洒去了。也真的实现了他“死于恋爱、献身于诗”的宏愿。我想这对于徐志摩坎坷的一生来说可谓是个解脱。古代有诗人李白,抱着酒壶追随月亮投长江而去。而现代正好有徐志摩,如同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直入云霄。
现今,在徐志摩出生的浙江海宁西山,只留下一块小小的墓碑和那墓碑上的七个字:诗人徐志摩之墓。
为纪念徐志摩去世71周年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