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所谓新政 (1/2)
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谢“头发疏了还未秃”大佬的打赏。
祝您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
【有人说如果没有朱棣靖难成功,朱允炆胜利了,那明朝多半二世而亡。】
【这个说法虽然稍微有些极端,但也不失为客观评价。】
【博主认为不一定会二世而亡,但一定会沦落成为南宋一般。】
【如果在二世而亡和成为南宋之间二选一。】
【我宁愿二世而亡。】
【南宋让我记住的是被冤杀的岳飞。】
【是崖山海战殉国的十万军民。】
【是不停赔钱的南宋朝廷。】
【如果北宋还能用起落落起落落来形容。】
【南宋就是落落落落落,瓦塔西瓦。】
不巧的是昏迷的赵光义刚好被太医救醒,不过他可能宁愿自己没醒过来。
刚醒过来又听到后辈讲宋朝……
没有其他的负面典型可讲吗?
就逮着大宋一直讲,你知不知道你每提一句大宋,我要挨多少毒打?
我宁愿直接被皇兄打死,太折磨人了。
皇兄明明可以直接杀了我,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又不关我事。
后世儿孙不争气能怪到我头上吗?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刚吩咐光禄寺大量采购大蒜,并命令朱标一日三餐,每餐都要吃一斤大蒜。
别管炒、炸、煮,反正光禄寺的厨师要做的可口,不然就砍脑袋。
朱标是既喜又愁。
喜的是感谢张骞带回胡蒜,这东西可能能救自己一命。
愁的是这大蒜味道太重了,一天三斤……
莫说女眷了,怕是女鬼来了都得绕路走……
说文解字素指白色、本色,如今又可延伸为本来、原有之义。
这大蒜素是不是指把大蒜还原为本来模样?
可这大蒜本来就是这样的,怎么还原?
【建文改制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南宋又回来了?】
【越看越熟悉。】
北宋 汴梁。
赵光义实在是不想活了,太痛苦了。
没这样折磨人的,先打晕,又救醒接着打。
我的亲哥哥,古之暴君也不过如此。
为啥需要负面典型时候就提我大宋,前面不是还有晋朝吗?
后辈你可怜可怜我吧……别提大宋了
【博主大体上把他的这些政策分为十条,我们一条一条来理。】
【第一条:撤掉了陕西兴州、辽东营州、内蒙开平等北方的卫所,军队直接遣散回原籍。】
【这几个卫所的大家打开地图看一下,连起来是防备什么的我想不需要我多说吧?】
【第二条:裁掉了朱元璋设在各府衙门中的检校。检校是朱元璋设立专门监督官员的,文官把检校称为特务,就和后来的锦衣卫一样,检校一撤,文官就彻底自由了。】
【特务治国当然不好,但也要分时候,元末明初那群文官……呵呵。】
大明 应天府
还在地上跪着的众臣,虽然脸色不动但心里可太开心了,皇孙果然是天降圣王啊,这才是好皇帝。
像老朱一样动不动就砍人的简直是个莽夫,粗鄙不堪。
要想想办法保住皇孙的命,将来陛下死了太子死了,我们扶一把,这好日子不就来了?
【第三:定保举法,命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
【好家伙,梦回大宋。】
【这就是相当于恢复了宋朝的荐举制,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推荐当官。】
【这个政策简单想想就知道,假如你是官员,你会推荐谁?肯定是家人、亲戚、朋友或者有利益往来的人。】
【宋朝的冗官问题官员泛滥成灾,有一部分就是这个制度的原因。】
【提到保举法,就顺带说一下明末首席汉奸——范文程。】
【关于他做的事我们等讲到清朝时候再说,但他发明的保举连坐法确实有意思。】
【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也有类似连坐法的举荐规定,但是举荐者一般都只需负“失察之责”,没有规定要一起砍头挨板子。】
【范文程先是上书:凡是三品以上官员,必须向朝廷举荐人才,如果不举荐或者举荐数量不够,那就要摘掉顶戴花翎,赶回家卖红薯去。】
【然后又要求保荐官员“开列实迹,具书姓名,专本奏闻。”】
【被举荐的人要是犯了流放杀头的罪过,举荐者受同样处罚。】
【啧啧啧,果然还是坏人更坏。】
【朱允炆在此同时又大规模裁撤六科给事中和各布政使司的左、右布政使的职位,只设布政使一人,对于大理寺、五军都督府也减少了官员的数额。】
【啧啧啧,看看裁的这些官职。】
【再看看他们主要职能。】
【啧啧啧,只能用一句他爱江南文官爱的深沉来形容。】
大明 北京
“老和尚,我朝有无相应律令?”
姚广孝转动手中佛珠思索了一下。
“有,只是并未如此严苛。”
“那我朝能用?”
“能!”
朱棣望向姚广孝,面带苦笑说道。
“怕是用了能被文官把身后名骂没了。”
“罢了,骂就骂呗,也不差这两句。”
姚广孝不置可否。
“不用此法难道就不骂你了吗?”
“总比文官独大亡了国家好。”
“何况看样子你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差。”
【第四:提高文官的品级,进六部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给事中七品等等,又增加了左右侍中,佥都御史等乱七八糟的岗位,文官皆大欢喜。】
【但是朱元璋时期的文武平衡就被打破了,会出现和宋朝以文制武类似的局面。】
【即便是经历了洪武大逃杀,淮西勋贵仍然还是勉强和文官抗衡的。】
【当然前提是皇帝稍微偏向一下。
朱允炆不仅没有试图达成文武平衡,反而直接转向重文轻武。】
【提到文武失衡就不得不提到朱祁镇。】
【这厮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亲征被俘,不是什么叫门天子。】
【是土木堡之变直接把自开国以来的勋贵武官埋葬,导致彻底的文武失衡,文官一家独大。】
【历朝历代的武官勋贵一般最多就两波。】
【第一来自开国打天下那批人。】
【第二来自中途王朝有问题时候平定祸乱那批人,挺过去了就两批人,挺不过去就直接亡国了。】
【大明的勋贵就来自于开国和靖难。】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
【但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
————
大明 应天府
轻轻一句话击垮了朱元璋的内心,武将们都会老去,勋贵后代都是帅才的概率可能和我老朱能得天下差不多。
而文官们只需要将知识一代代传递就可以。
老四又是藩王造反得的天下,注定了他也不会放过藩王,注定削藩。
后世不争气的儿孙又把勋贵后代全都埋葬……不争气的勋贵也是武将,天生和文官不对付。
可这下什么都没了……
藩王没了……
勋贵没了……
我想我知道我大明最后为什么亡了……
————
大明 北京
同样被击垮内心的还有朱棣,藩王已经被削了,只能享富贵却没有造反的能力。
靖难勋贵又被埋葬……
那这后世皇帝能靠什么制衡文官?
外戚吗?
不对,祖制就决定了像前朝外戚乱权的事不可能发生。
那大抵只有靠宦官了吧……
————
【第五:给朱元璋时期处理的官员,主要就是贪官,翻案,流放的给人家弄回来,抄家的把东西还得给人还了。】
【果然朱允炆是个好大孙,朱元璋说要分封藩王,他就削藩。】
【朱元璋判的案他就翻案。】
【正统继位就是不一样,反观造反上位的朱棣就很听老爹的话,老爹说的我都要坚决执行。】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刚举起茶杯准备喝口茶解解燥火,行到半空之中听到此言掉落在地。
一声脆响,杯子应声而碎。
心中的怒气如同撞击在一堵无形的墙上,越发的强烈。
“二虎,派人去把她们母子守好。”
虽然未曾指明,但二虎知道说的是现任太子妃和现任大孙。
至于什么时候成为前任,就得看后辈接下来说的了。
若是太孙接下来政策皆是如此,怕是只有提前选块风水宝地了。
————
【第六:修改大明律。】>
感谢“头发疏了还未秃”大佬的打赏。
祝您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
【有人说如果没有朱棣靖难成功,朱允炆胜利了,那明朝多半二世而亡。】
【这个说法虽然稍微有些极端,但也不失为客观评价。】
【博主认为不一定会二世而亡,但一定会沦落成为南宋一般。】
【如果在二世而亡和成为南宋之间二选一。】
【我宁愿二世而亡。】
【南宋让我记住的是被冤杀的岳飞。】
【是崖山海战殉国的十万军民。】
【是不停赔钱的南宋朝廷。】
【如果北宋还能用起落落起落落来形容。】
【南宋就是落落落落落,瓦塔西瓦。】
不巧的是昏迷的赵光义刚好被太医救醒,不过他可能宁愿自己没醒过来。
刚醒过来又听到后辈讲宋朝……
没有其他的负面典型可讲吗?
就逮着大宋一直讲,你知不知道你每提一句大宋,我要挨多少毒打?
我宁愿直接被皇兄打死,太折磨人了。
皇兄明明可以直接杀了我,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又不关我事。
后世儿孙不争气能怪到我头上吗?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刚吩咐光禄寺大量采购大蒜,并命令朱标一日三餐,每餐都要吃一斤大蒜。
别管炒、炸、煮,反正光禄寺的厨师要做的可口,不然就砍脑袋。
朱标是既喜又愁。
喜的是感谢张骞带回胡蒜,这东西可能能救自己一命。
愁的是这大蒜味道太重了,一天三斤……
莫说女眷了,怕是女鬼来了都得绕路走……
说文解字素指白色、本色,如今又可延伸为本来、原有之义。
这大蒜素是不是指把大蒜还原为本来模样?
可这大蒜本来就是这样的,怎么还原?
【建文改制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南宋又回来了?】
【越看越熟悉。】
北宋 汴梁。
赵光义实在是不想活了,太痛苦了。
没这样折磨人的,先打晕,又救醒接着打。
我的亲哥哥,古之暴君也不过如此。
为啥需要负面典型时候就提我大宋,前面不是还有晋朝吗?
后辈你可怜可怜我吧……别提大宋了
【博主大体上把他的这些政策分为十条,我们一条一条来理。】
【第一条:撤掉了陕西兴州、辽东营州、内蒙开平等北方的卫所,军队直接遣散回原籍。】
【这几个卫所的大家打开地图看一下,连起来是防备什么的我想不需要我多说吧?】
【第二条:裁掉了朱元璋设在各府衙门中的检校。检校是朱元璋设立专门监督官员的,文官把检校称为特务,就和后来的锦衣卫一样,检校一撤,文官就彻底自由了。】
【特务治国当然不好,但也要分时候,元末明初那群文官……呵呵。】
大明 应天府
还在地上跪着的众臣,虽然脸色不动但心里可太开心了,皇孙果然是天降圣王啊,这才是好皇帝。
像老朱一样动不动就砍人的简直是个莽夫,粗鄙不堪。
要想想办法保住皇孙的命,将来陛下死了太子死了,我们扶一把,这好日子不就来了?
【第三:定保举法,命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
【好家伙,梦回大宋。】
【这就是相当于恢复了宋朝的荐举制,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推荐当官。】
【这个政策简单想想就知道,假如你是官员,你会推荐谁?肯定是家人、亲戚、朋友或者有利益往来的人。】
【宋朝的冗官问题官员泛滥成灾,有一部分就是这个制度的原因。】
【提到保举法,就顺带说一下明末首席汉奸——范文程。】
【关于他做的事我们等讲到清朝时候再说,但他发明的保举连坐法确实有意思。】
【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也有类似连坐法的举荐规定,但是举荐者一般都只需负“失察之责”,没有规定要一起砍头挨板子。】
【范文程先是上书:凡是三品以上官员,必须向朝廷举荐人才,如果不举荐或者举荐数量不够,那就要摘掉顶戴花翎,赶回家卖红薯去。】
【然后又要求保荐官员“开列实迹,具书姓名,专本奏闻。”】
【被举荐的人要是犯了流放杀头的罪过,举荐者受同样处罚。】
【啧啧啧,果然还是坏人更坏。】
【朱允炆在此同时又大规模裁撤六科给事中和各布政使司的左、右布政使的职位,只设布政使一人,对于大理寺、五军都督府也减少了官员的数额。】
【啧啧啧,看看裁的这些官职。】
【再看看他们主要职能。】
【啧啧啧,只能用一句他爱江南文官爱的深沉来形容。】
大明 北京
“老和尚,我朝有无相应律令?”
姚广孝转动手中佛珠思索了一下。
“有,只是并未如此严苛。”
“那我朝能用?”
“能!”
朱棣望向姚广孝,面带苦笑说道。
“怕是用了能被文官把身后名骂没了。”
“罢了,骂就骂呗,也不差这两句。”
姚广孝不置可否。
“不用此法难道就不骂你了吗?”
“总比文官独大亡了国家好。”
“何况看样子你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差。”
【第四:提高文官的品级,进六部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给事中七品等等,又增加了左右侍中,佥都御史等乱七八糟的岗位,文官皆大欢喜。】
【但是朱元璋时期的文武平衡就被打破了,会出现和宋朝以文制武类似的局面。】
【即便是经历了洪武大逃杀,淮西勋贵仍然还是勉强和文官抗衡的。】
【当然前提是皇帝稍微偏向一下。
朱允炆不仅没有试图达成文武平衡,反而直接转向重文轻武。】
【提到文武失衡就不得不提到朱祁镇。】
【这厮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亲征被俘,不是什么叫门天子。】
【是土木堡之变直接把自开国以来的勋贵武官埋葬,导致彻底的文武失衡,文官一家独大。】
【历朝历代的武官勋贵一般最多就两波。】
【第一来自开国打天下那批人。】
【第二来自中途王朝有问题时候平定祸乱那批人,挺过去了就两批人,挺不过去就直接亡国了。】
【大明的勋贵就来自于开国和靖难。】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
【但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
————
大明 应天府
轻轻一句话击垮了朱元璋的内心,武将们都会老去,勋贵后代都是帅才的概率可能和我老朱能得天下差不多。
而文官们只需要将知识一代代传递就可以。
老四又是藩王造反得的天下,注定了他也不会放过藩王,注定削藩。
后世不争气的儿孙又把勋贵后代全都埋葬……不争气的勋贵也是武将,天生和文官不对付。
可这下什么都没了……
藩王没了……
勋贵没了……
我想我知道我大明最后为什么亡了……
————
大明 北京
同样被击垮内心的还有朱棣,藩王已经被削了,只能享富贵却没有造反的能力。
靖难勋贵又被埋葬……
那这后世皇帝能靠什么制衡文官?
外戚吗?
不对,祖制就决定了像前朝外戚乱权的事不可能发生。
那大抵只有靠宦官了吧……
————
【第五:给朱元璋时期处理的官员,主要就是贪官,翻案,流放的给人家弄回来,抄家的把东西还得给人还了。】
【果然朱允炆是个好大孙,朱元璋说要分封藩王,他就削藩。】
【朱元璋判的案他就翻案。】
【正统继位就是不一样,反观造反上位的朱棣就很听老爹的话,老爹说的我都要坚决执行。】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刚举起茶杯准备喝口茶解解燥火,行到半空之中听到此言掉落在地。
一声脆响,杯子应声而碎。
心中的怒气如同撞击在一堵无形的墙上,越发的强烈。
“二虎,派人去把她们母子守好。”
虽然未曾指明,但二虎知道说的是现任太子妃和现任大孙。
至于什么时候成为前任,就得看后辈接下来说的了。
若是太孙接下来政策皆是如此,怕是只有提前选块风水宝地了。
————
【第六:修改大明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