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天劫炼仙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承宣的案子在刑部审查时起了纷争,起因在孙彰报送上来的结案文书上,他在审案的过程中先后两次将审理过程中人犯和人证的供状、证词等抄录报送刑部,跟两次通报材料相比结案文书里在一些关键处发生了一百八度的转变,引用的证据、证词跟前面相比出入比较大,而且在整个文书里多次出现了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地方。
刑部的尚书、侍郎等三品以上的官员对面这份结案文书的表情可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因为孙彰作为一个在刑部当了十几年差的老吏出现这样的失误简直让人不可思议,然而事实是孙彰报上来的材料就那样白纸黑字地摆在眼前,想不相信也不行。
与此同时,孙彰报呈皇帝的奏章也递到了内阁,由于这件案子是根据皇帝钦命审理,内阁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召来刑部尚书田庆询问情况,听完田庆所介绍的情况后他们也愣住了,于是一方面令孙彰火速回京,另一方面急调广东按察司用五百里加急将存档文件送到刑部。
陶勋在家里歇了两天后回到道典要辑编纂馆销假,杨廷均、冯鄂和其他同僚们颇吃惊于他挺过了伤寒重症,吃惊归吃惊,表面上的工夫还要是要做足,众人先是纷纷表示祝贺和欢迎,而后各人各自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没有在他生病期间前往探视做一番解释。
其实论官职和资历他们对陶勋根本不屑一顾,更遑论找借口费口舌解释,之所以多此一举,有一多半是冲着他过年时送了不少银子,另一半则是指望着明年过年还能收到同样丰厚的“红包”
随后的日子里,除了每日的案牍工作之外,馆里诸翰林官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于承宣案的进展。
这件案子的结局本来其实已经很明白了,皇帝在亲信道士的撺掇下肯定不会轻饶于承宣,朝堂上争的是各派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从案子中得到些什么。
譬如靖宁侯派亲信主审办案就是有心借这桩案子将一些平常有些碍眼的官员扳倒;朝中的清流们普遍持同情于承宣的态度,想要为其开脱、减轻罪罚的不在少数;以太子为首的一派对于承宣的死活并不关心,但强烈反对孙彰按靖宁侯的意思扩大牵连面的做法,同时也想要大力替王心阳开脱,借此事将一些中间摇摆不定的官员争取过去。
在此之前,孙彰的审案过程通过定期公文呈报传送到朝堂之上,各方的明争暗斗一直围绕于对牵连进案件的人的处分之上,可现在正式的结案文书和上报的佐证材料却连于承宣定罪的轻重也成了问题,事情的进展大大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道典要辑编纂馆的翰林官们总体上属于清流,但其中也有所倾向:杨廷均老奸巨滑,只谈论公布出来的文书中的措词和语病,对案情从来不置一词;冯鄂等人跟于承宣、王心阳都是旧识,为两人甚是抱不平;其他的人大多选择跟风。
每天一大早,众翰林官先从杨廷均那里听一番他对文书里的语病和漏洞的攻击,然后听一番冯鄂为于、王两人的辩护,做完手头的事后坐在一起起劲地议论,在两位长官意见的基础上尽情发挥。
还别说,这群书生意气尚浓的人凑在一起议论、剖析起案件来很是犀利,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读书人中的尖子,钻文字尖的本事个个一流,往往能在两位长官的基础上推论出最细微的可能性,或是推论最可怕的罪状,尤其是当他们旁征博引圣贤之书后,孙彰在他们的嘴里已经体无完肤、十恶不赦。
议论了两天后,有人提议等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回京后参劾他一本,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最热烈的响应,有好事的人马上动笔将众人议论的精华记录下来,以备将来起草奏章。
三月底,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先后抵京,内阁在首辅大学士郑士锡的主持下接连几天对于承宣案进行讨论,送进京的存档原文记录跟结案文书和佐证材料保持了一致,跟之前的两次通报公文有明显的出入,于是清流言官们理所当然地对孙彰群起攻之,纷纷呈上了弹劾孙彰的折子,甚至有不怕死的御史言辞激烈地提出要追究推荐孙彰的靖宁侯的责任,一时间朝廷上下热闹起来。
陶勋一大早在馆里听到最新消息,没有象其他同僚那样显得义愤填膺,也没有凑过去参加他们的高谈阔论。杨廷均今天没有来,冯鄂主持当天工作,陶勋从他那里领到当天的任务后静静地离开热闹的大厅到偏厅做事。
在翰林官们的生花妙笔之下,道典要辑编纂馆众翰林官们弹劾孙彰的奏折只花了半个时辰就起草、誊写完毕,但是在奏折上署名却花了近两个时辰,因为闹哄哄的翰林官们只顾互相谦让和吹捧,署名的顺序经过过分的谦让和追及五代的攀比和讨论之后,花了近两个时辰才最终确定。等他们想起来陶勋尚缺席时,已经找不到他的身影。
陶勋早早做完手头工作后也没有跟同僚打招呼便迳自回家。路上因朝政之事一时感慨,填一阕太常引:
紫宸闭暗乱星争,牛李党、旧西京。
兵事祸连行,且攻讦、中兴转倾。
前朝故事,今时宛似,劾奏以同盟。
构陷嫉才英,大殿上、诸公正訇。
填过词,胸臆已解。快近家门,发觉家中有客,只见门前停放两顶轿子,其中一顶轿子里飘出陶勋熟悉的香味,这是朱阴身上的气息。
走进家门,只见朱阴熟稔地坐在正屋椅子里品茶,另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背着手欣赏中堂字画。听到陶勋进门的声音,朱阴站起来快走两步迎上前。
陶勋对她拱手施礼道:“朱大人莅临,令寒舍蓬荜生辉,请恕下官失礼,未曾洒扫庭除以待。”
朱阴轻笑道:“不用这么做戏了,这里也没有外人。我给你引荐,这位是太子府左中允、青栖先生朱公松柏。”
陶勋听说过朱松柏是太子府的是太子智囊团的成员,也是太子的心腹之一,属太子府中的实权派人物,为人老成多谋。按朝廷惯例,太子府詹事之职多由朝廷重臣,例如尚书、侍郎、都御史兼掌之,其协理者亦由天下名儒任之,朱松柏并非翰林官出身而能进太子府任官职,可见太子对此人期许之深。
朱松柏早已回过身来,他五十几岁模样,须发斑白,相貌平凡,但是双目犀利有神,他主动向陶勋施礼:“陶大人太客气了,青栖和朱侍卫拜访府上乃不速之客也,实在冒昧得很,打扰之处尚请见谅。”
陶勋跟他客套了两句,告了声罪,进后房换下官服。
朱松博等陶勋出来后笑道:“我常在太子殿下身边听到朱侍卫提及大人之名,于大人神交久矣,今日相见更觉大人少年才俊、英气勃发,令青栖顿生亲近之心。”他担任的左中允是正六品的官职,论品秩比陶勋高出两级,年纪亦比陶勋大,现在跟陶勋平级、平辈论交,摆明了是一副折节相交的姿态。
“不敢,不敢,学生何德何能敢当青栖先生如此抬举。”
“我曾亲耳听太子殿下赞许大人,道是大人年轻有为,才气胆识皆非凡品,乃冠绝当代之青俊。”朱松柏笑道。
“殿下谬赞了,学生不过一孺子而已,既无经世之才,亦无纬国之能;文不能兴邦,武不能安国;才识高出学生者多如恒河沙数,家世贵于学生者胜过浩翰繁星。是以论天下之青年俊彦之才,怎么排也排不到学生呀。”
“大人年纪轻轻,却能谦虚谨慎,真是难得之至,不过以余观之却过矣,大人高中今科殿试第六名、进士出身,此足当殿下之盛赞矣。”
&... -->>
于承宣的案子在刑部审查时起了纷争,起因在孙彰报送上来的结案文书上,他在审案的过程中先后两次将审理过程中人犯和人证的供状、证词等抄录报送刑部,跟两次通报材料相比结案文书里在一些关键处发生了一百八度的转变,引用的证据、证词跟前面相比出入比较大,而且在整个文书里多次出现了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地方。
刑部的尚书、侍郎等三品以上的官员对面这份结案文书的表情可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因为孙彰作为一个在刑部当了十几年差的老吏出现这样的失误简直让人不可思议,然而事实是孙彰报上来的材料就那样白纸黑字地摆在眼前,想不相信也不行。
与此同时,孙彰报呈皇帝的奏章也递到了内阁,由于这件案子是根据皇帝钦命审理,内阁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召来刑部尚书田庆询问情况,听完田庆所介绍的情况后他们也愣住了,于是一方面令孙彰火速回京,另一方面急调广东按察司用五百里加急将存档文件送到刑部。
陶勋在家里歇了两天后回到道典要辑编纂馆销假,杨廷均、冯鄂和其他同僚们颇吃惊于他挺过了伤寒重症,吃惊归吃惊,表面上的工夫还要是要做足,众人先是纷纷表示祝贺和欢迎,而后各人各自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没有在他生病期间前往探视做一番解释。
其实论官职和资历他们对陶勋根本不屑一顾,更遑论找借口费口舌解释,之所以多此一举,有一多半是冲着他过年时送了不少银子,另一半则是指望着明年过年还能收到同样丰厚的“红包”
随后的日子里,除了每日的案牍工作之外,馆里诸翰林官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于承宣案的进展。
这件案子的结局本来其实已经很明白了,皇帝在亲信道士的撺掇下肯定不会轻饶于承宣,朝堂上争的是各派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从案子中得到些什么。
譬如靖宁侯派亲信主审办案就是有心借这桩案子将一些平常有些碍眼的官员扳倒;朝中的清流们普遍持同情于承宣的态度,想要为其开脱、减轻罪罚的不在少数;以太子为首的一派对于承宣的死活并不关心,但强烈反对孙彰按靖宁侯的意思扩大牵连面的做法,同时也想要大力替王心阳开脱,借此事将一些中间摇摆不定的官员争取过去。
在此之前,孙彰的审案过程通过定期公文呈报传送到朝堂之上,各方的明争暗斗一直围绕于对牵连进案件的人的处分之上,可现在正式的结案文书和上报的佐证材料却连于承宣定罪的轻重也成了问题,事情的进展大大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道典要辑编纂馆的翰林官们总体上属于清流,但其中也有所倾向:杨廷均老奸巨滑,只谈论公布出来的文书中的措词和语病,对案情从来不置一词;冯鄂等人跟于承宣、王心阳都是旧识,为两人甚是抱不平;其他的人大多选择跟风。
每天一大早,众翰林官先从杨廷均那里听一番他对文书里的语病和漏洞的攻击,然后听一番冯鄂为于、王两人的辩护,做完手头的事后坐在一起起劲地议论,在两位长官意见的基础上尽情发挥。
还别说,这群书生意气尚浓的人凑在一起议论、剖析起案件来很是犀利,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读书人中的尖子,钻文字尖的本事个个一流,往往能在两位长官的基础上推论出最细微的可能性,或是推论最可怕的罪状,尤其是当他们旁征博引圣贤之书后,孙彰在他们的嘴里已经体无完肤、十恶不赦。
议论了两天后,有人提议等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回京后参劾他一本,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最热烈的响应,有好事的人马上动笔将众人议论的精华记录下来,以备将来起草奏章。
三月底,孙彰和案卷存档原文先后抵京,内阁在首辅大学士郑士锡的主持下接连几天对于承宣案进行讨论,送进京的存档原文记录跟结案文书和佐证材料保持了一致,跟之前的两次通报公文有明显的出入,于是清流言官们理所当然地对孙彰群起攻之,纷纷呈上了弹劾孙彰的折子,甚至有不怕死的御史言辞激烈地提出要追究推荐孙彰的靖宁侯的责任,一时间朝廷上下热闹起来。
陶勋一大早在馆里听到最新消息,没有象其他同僚那样显得义愤填膺,也没有凑过去参加他们的高谈阔论。杨廷均今天没有来,冯鄂主持当天工作,陶勋从他那里领到当天的任务后静静地离开热闹的大厅到偏厅做事。
在翰林官们的生花妙笔之下,道典要辑编纂馆众翰林官们弹劾孙彰的奏折只花了半个时辰就起草、誊写完毕,但是在奏折上署名却花了近两个时辰,因为闹哄哄的翰林官们只顾互相谦让和吹捧,署名的顺序经过过分的谦让和追及五代的攀比和讨论之后,花了近两个时辰才最终确定。等他们想起来陶勋尚缺席时,已经找不到他的身影。
陶勋早早做完手头工作后也没有跟同僚打招呼便迳自回家。路上因朝政之事一时感慨,填一阕太常引:
紫宸闭暗乱星争,牛李党、旧西京。
兵事祸连行,且攻讦、中兴转倾。
前朝故事,今时宛似,劾奏以同盟。
构陷嫉才英,大殿上、诸公正訇。
填过词,胸臆已解。快近家门,发觉家中有客,只见门前停放两顶轿子,其中一顶轿子里飘出陶勋熟悉的香味,这是朱阴身上的气息。
走进家门,只见朱阴熟稔地坐在正屋椅子里品茶,另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背着手欣赏中堂字画。听到陶勋进门的声音,朱阴站起来快走两步迎上前。
陶勋对她拱手施礼道:“朱大人莅临,令寒舍蓬荜生辉,请恕下官失礼,未曾洒扫庭除以待。”
朱阴轻笑道:“不用这么做戏了,这里也没有外人。我给你引荐,这位是太子府左中允、青栖先生朱公松柏。”
陶勋听说过朱松柏是太子府的是太子智囊团的成员,也是太子的心腹之一,属太子府中的实权派人物,为人老成多谋。按朝廷惯例,太子府詹事之职多由朝廷重臣,例如尚书、侍郎、都御史兼掌之,其协理者亦由天下名儒任之,朱松柏并非翰林官出身而能进太子府任官职,可见太子对此人期许之深。
朱松柏早已回过身来,他五十几岁模样,须发斑白,相貌平凡,但是双目犀利有神,他主动向陶勋施礼:“陶大人太客气了,青栖和朱侍卫拜访府上乃不速之客也,实在冒昧得很,打扰之处尚请见谅。”
陶勋跟他客套了两句,告了声罪,进后房换下官服。
朱松博等陶勋出来后笑道:“我常在太子殿下身边听到朱侍卫提及大人之名,于大人神交久矣,今日相见更觉大人少年才俊、英气勃发,令青栖顿生亲近之心。”他担任的左中允是正六品的官职,论品秩比陶勋高出两级,年纪亦比陶勋大,现在跟陶勋平级、平辈论交,摆明了是一副折节相交的姿态。
“不敢,不敢,学生何德何能敢当青栖先生如此抬举。”
“我曾亲耳听太子殿下赞许大人,道是大人年轻有为,才气胆识皆非凡品,乃冠绝当代之青俊。”朱松柏笑道。
“殿下谬赞了,学生不过一孺子而已,既无经世之才,亦无纬国之能;文不能兴邦,武不能安国;才识高出学生者多如恒河沙数,家世贵于学生者胜过浩翰繁星。是以论天下之青年俊彦之才,怎么排也排不到学生呀。”
“大人年纪轻轻,却能谦虚谨慎,真是难得之至,不过以余观之却过矣,大人高中今科殿试第六名、进士出身,此足当殿下之盛赞矣。”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