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重生朱棣之子朱高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晋王宫的锦衣卫密探们,很难查出这些摩擦事件的背后有庆玄道人在推波助澜,而且他们也不会去主动调查此类事件。
毕竟此等官员与晋王的矛盾,皆源于治政理念及利益冲突,何况他们并没有对晋王下黑手。
由于秦王被宫人毒死之事发生不久,奉命潜伏在众藩王身边,监视、保护众藩王的锦衣密探们,谁也不敢大意,再让类似秦王遇害的事件发生。
密探们没心思去关注“藩王与地方官”的冲突,他们只想确保藩王的人身安全,以免被皇帝砍脑袋。
如果晋王甘于安稳倒也罢了,可他偏偏仗着亲王之尊,胡作非为,跋扈嚣张,以朱元璋虽疼爱子孙但同样亦严厉教育子孙的个性,晋王之倒台也是迟早的事。
晋王坠马是其狂妄自大导致,万民血书是其与晋地官民积怨太深而引发。
庆玄道人利用人性的弱点,暗中推波助澜,让本就狂妄的晋王更加狂妄,令其最终走向了晋地官民的对立面,这才致使历史上原本不存在的万民血书问世。
一切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破绽,最终加快了晋王的倒台。
“杨邦基有才干,有胆识,是个不错的地方官,咱答应了他的请求,允许他收养李中岳的孙女。此外,咱打算任命他为太原知府,过几日便让他带着圣旨走马上任,替朝廷去安抚当地百姓。”
朱元璋提到为国为民的杨邦基,心情似乎有所好转,便多说了几句,将杨邦基与李中岳的过往跟朱棣简单介绍了一番。
原来,李中岳活着的时候,与四十三岁的杨邦基乃是忘年交。
李中岳专情,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生有三女两子。
但他的长子、长女、次女、幼女生不逢时,五十多年前乃是元朝末年,一子三女不幸死于战乱、饥荒、疾病、天灾。
次子在数年前死于风寒,得年三十九岁,膝下仅有一女,便是如今九岁的李瑶。
李中岳视孙女李瑶为掌上明珠,极为疼爱,在他决定说服当地百姓联名写血书之前,就已经将李瑶托付给了忘年交杨邦基。
所以杨邦基才会请求朱元璋,准许他收养李家唯一的幸存者李瑶。
“父皇仁慈。”
朱棣发自肺腑的言道。
朱元璋顿了顿,随口问道:“你觉得,咱该如何处置你三哥?”
这看似随意的一问,却让朱棣掉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他建议“法办”晋王,那么朱元璋必然会认为他不讲兄弟情义,对自家三哥落井下石。
反之,若他强调晋王的功劳,打感情牌,建议从轻发落,以朱元璋的性子,定会认为他虚情假意。
“你怎得不说话?”朱元璋追问道。
朱棣急忙应变道:“三哥虽犯下不赦之罪,但他曾为国立功,尽到了守土之责,儿臣希望父皇可以对三哥从轻发落。”
“既然是不赦之罪,又如何从轻发落?”朱元璋紧追不舍道。
朱棣感觉后背有冷汗渗出,当即躬身低声道:“儿臣愚钝,亦不知该如何是好。”
“你是怕咱猜忌你?”朱元璋面无表情道。
朱棣低头道:“儿臣不敢。”
“既然是由你负责调查你身世谣言一案,之后牵扯出你三哥,那么如何处置他,你必须给咱一个态度!”
朱元璋十分强硬的命令道。
他不想放过这次试探与了解朱棣的机会。
“回父皇,儿臣认为三哥不能杀!”
朱棣犹豫片刻后,目露决然,坚定的说道。
ps:在已有确凿证据证明晋王谋逆且朱元璋已知的情况下,不杀晋王对朱棣来说利大于弊。下章会做出解释,兄弟们也可以猜猜是什么原因。
晋王宫的锦衣卫密探们,很难查出这些摩擦事件的背后有庆玄道人在推波助澜,而且他们也不会去主动调查此类事件。
毕竟此等官员与晋王的矛盾,皆源于治政理念及利益冲突,何况他们并没有对晋王下黑手。
由于秦王被宫人毒死之事发生不久,奉命潜伏在众藩王身边,监视、保护众藩王的锦衣密探们,谁也不敢大意,再让类似秦王遇害的事件发生。
密探们没心思去关注“藩王与地方官”的冲突,他们只想确保藩王的人身安全,以免被皇帝砍脑袋。
如果晋王甘于安稳倒也罢了,可他偏偏仗着亲王之尊,胡作非为,跋扈嚣张,以朱元璋虽疼爱子孙但同样亦严厉教育子孙的个性,晋王之倒台也是迟早的事。
晋王坠马是其狂妄自大导致,万民血书是其与晋地官民积怨太深而引发。
庆玄道人利用人性的弱点,暗中推波助澜,让本就狂妄的晋王更加狂妄,令其最终走向了晋地官民的对立面,这才致使历史上原本不存在的万民血书问世。
一切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破绽,最终加快了晋王的倒台。
“杨邦基有才干,有胆识,是个不错的地方官,咱答应了他的请求,允许他收养李中岳的孙女。此外,咱打算任命他为太原知府,过几日便让他带着圣旨走马上任,替朝廷去安抚当地百姓。”
朱元璋提到为国为民的杨邦基,心情似乎有所好转,便多说了几句,将杨邦基与李中岳的过往跟朱棣简单介绍了一番。
原来,李中岳活着的时候,与四十三岁的杨邦基乃是忘年交。
李中岳专情,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生有三女两子。
但他的长子、长女、次女、幼女生不逢时,五十多年前乃是元朝末年,一子三女不幸死于战乱、饥荒、疾病、天灾。
次子在数年前死于风寒,得年三十九岁,膝下仅有一女,便是如今九岁的李瑶。
李中岳视孙女李瑶为掌上明珠,极为疼爱,在他决定说服当地百姓联名写血书之前,就已经将李瑶托付给了忘年交杨邦基。
所以杨邦基才会请求朱元璋,准许他收养李家唯一的幸存者李瑶。
“父皇仁慈。”
朱棣发自肺腑的言道。
朱元璋顿了顿,随口问道:“你觉得,咱该如何处置你三哥?”
这看似随意的一问,却让朱棣掉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他建议“法办”晋王,那么朱元璋必然会认为他不讲兄弟情义,对自家三哥落井下石。
反之,若他强调晋王的功劳,打感情牌,建议从轻发落,以朱元璋的性子,定会认为他虚情假意。
“你怎得不说话?”朱元璋追问道。
朱棣急忙应变道:“三哥虽犯下不赦之罪,但他曾为国立功,尽到了守土之责,儿臣希望父皇可以对三哥从轻发落。”
“既然是不赦之罪,又如何从轻发落?”朱元璋紧追不舍道。
朱棣感觉后背有冷汗渗出,当即躬身低声道:“儿臣愚钝,亦不知该如何是好。”
“你是怕咱猜忌你?”朱元璋面无表情道。
朱棣低头道:“儿臣不敢。”
“既然是由你负责调查你身世谣言一案,之后牵扯出你三哥,那么如何处置他,你必须给咱一个态度!”
朱元璋十分强硬的命令道。
他不想放过这次试探与了解朱棣的机会。
“回父皇,儿臣认为三哥不能杀!”
朱棣犹豫片刻后,目露决然,坚定的说道。
ps:在已有确凿证据证明晋王谋逆且朱元璋已知的情况下,不杀晋王对朱棣来说利大于弊。下章会做出解释,兄弟们也可以猜猜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