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弗吉利亚崛起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初选择悉尼作为首都,除了悉尼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地新南威尔士的首府之外,悉尼还拥有当时最大的港口之一,悉尼港口,比较适合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适合对外吸引移民。
但现在,悉尼靠近海边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在澳大拉西亚的海军规模没有提升起来之前,悉尼的安全并不是那么可靠。
再加上悉尼随着人口疯狂扩张所暴露出的问题,让澳大拉西亚的政府之内,也渐渐地多出了请求迁都的声音。
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陌生,在遇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环境等问题的时候,迁都也就成了有效并且必然的解决方式。
就拿美国来举例,美国的首都并不在最发达的城市纽约,而是人口少,相对不太发达的华盛顿。
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首都定在悉尼这样的东南沿海城市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内陆和西部城市的发展受到忽略。
澳大拉西亚实际上是有平原的,还有着澳大利亚地区唯一的河流墨累河。
理论上来说,墨累河三角洲发展潜力甚至要比澳大拉西亚东南部还要高,并且还因为位于内陆的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这片地区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也是一片荒芜之地,人烟稀少,经济也不发达。
如果迁都的话,这片地区是最合适的地区,但同样也是最麻烦的。
这和新建城市无异,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政府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这片地区来修建一座新城市。
但好处也十分明显。这里有着澳大利亚地区的第一大河,并且地处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如果这片地区开发的比较好,单单墨累河沿岸,就能够容纳数千万人口在此居住。
这也代表着单单一个澳大利亚地区,能够容纳至少一亿多的人口。再加上新西兰新几内亚和各個殖民地,澳大拉西亚至少也能容纳两亿以上人口,正好是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人口需求。
来自后世的阿瑟知道,澳大利亚地区虽然拥有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贸土地,但在后世,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真正能够利用的土地已经很少,澳大利亚的人口也普遍分布在沿海区域和东南部。
要知道,澳大利亚广袤的中部平原,在后世已经完全戈壁化,荒漠化。
在100多年前的现在,这片中部平原,特别是墨累河流域,也并不是没有挽救的可能。
如果能够真的将这片地区开发成可种植,可居住的区域,这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是一件好事,对阿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单单墨累河流域能够养活数千万人口,如果再加上北部达令河流域,又能养活数千万人口。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外围殖民地和群岛构建成的防御岛链,澳大拉西亚顶级列强的地位基本也就奠定了。
只不过,虽然迁都的好处大于坏处,政府内部也不时有请求迁都的声音传出。
对于现在的澳大拉西亚来说,暂时并不适合大张旗鼓的进行迁都。
一来,悉尼一百多万人口肯定不愿意政府迁都。毕竟首都和非首都城市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作为首都,悉尼在发展中的便利毋庸置疑,是悉尼能够快速超过墨尔本,作为澳大拉西亚第一个人口破百万城市的原因。
如果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悉尼不见得会被墨尔本超越,但相较于现在的地位肯定会有所下降。
二来,迁都也不是决定好就能立即执行的。新城市的选址,建设,包括将来政府驻地的建设,新王宫的建设等等,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再加上阿瑟觉得欧洲大战已经不远了,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澳大拉西亚不会迁都,阿瑟也暂时没有迁都的打算。
与其将政府的资金用在换一个首都方面,不如用来生产更多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谋取更大的利润。
等到澳大拉西亚在这次战争中赚够钱了,再加上没有战争和外敌的威胁,再大张旗鼓的宣布迁都也不迟。
利用战争获胜带来的巨大名望,到时候选择迁都,民众们就算再不愿意,也不会有人跳出来直接反对。
只不过,虽然暂时不打算迁都,但对于墨累河附近的考察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
就算将来这片地区不会作为首都的所在地,这也是一片完全值得开发的土地。
要知道,目前的墨累河流域,土壤并未遭受太大的破坏。除了少部分地区已经戈壁化之外,大多数地区还是郁郁葱葱的草原和森林,开发价值极大。
只要能够妥善解决澳大拉西亚已经泛滥的野兔问题,这片地区就是澳大拉西亚未来的粮仓,未来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平原这种地理区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
平原不仅能够用来建设城市群,同样也能用来建设畜牧区,粮食产区和工业区等等。
而且平原地区的交通建设更加容易,公路和铁路的铺设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
像东南部的山地和丘陵,铺设铁路和公路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隧道和桥梁等。
但平原只需要闭着眼睛铺设道路,不仅能够大幅度节省人力和物资,同样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1914年1月17日,望着澳大拉西亚地理图许久的阿瑟,终于下达了自己的命令,派遣一支地理勘测团队,前往墨累河流域。
如果确定这片区域适合发展,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那么阿瑟也不介意将首都搬迁到这,发展澳大拉西亚自己的平原。
如果发展潜力不是那么大,看在这是澳大拉西亚为数不多的平原的面子上,这也能在一战后投入一些精力来开发这片地区。
当然,如果这片地区的发... -->>
当初选择悉尼作为首都,除了悉尼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地新南威尔士的首府之外,悉尼还拥有当时最大的港口之一,悉尼港口,比较适合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适合对外吸引移民。
但现在,悉尼靠近海边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在澳大拉西亚的海军规模没有提升起来之前,悉尼的安全并不是那么可靠。
再加上悉尼随着人口疯狂扩张所暴露出的问题,让澳大拉西亚的政府之内,也渐渐地多出了请求迁都的声音。
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陌生,在遇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环境等问题的时候,迁都也就成了有效并且必然的解决方式。
就拿美国来举例,美国的首都并不在最发达的城市纽约,而是人口少,相对不太发达的华盛顿。
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首都定在悉尼这样的东南沿海城市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内陆和西部城市的发展受到忽略。
澳大拉西亚实际上是有平原的,还有着澳大利亚地区唯一的河流墨累河。
理论上来说,墨累河三角洲发展潜力甚至要比澳大拉西亚东南部还要高,并且还因为位于内陆的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这片地区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也是一片荒芜之地,人烟稀少,经济也不发达。
如果迁都的话,这片地区是最合适的地区,但同样也是最麻烦的。
这和新建城市无异,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政府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这片地区来修建一座新城市。
但好处也十分明显。这里有着澳大利亚地区的第一大河,并且地处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如果这片地区开发的比较好,单单墨累河沿岸,就能够容纳数千万人口在此居住。
这也代表着单单一个澳大利亚地区,能够容纳至少一亿多的人口。再加上新西兰新几内亚和各個殖民地,澳大拉西亚至少也能容纳两亿以上人口,正好是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人口需求。
来自后世的阿瑟知道,澳大利亚地区虽然拥有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贸土地,但在后世,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真正能够利用的土地已经很少,澳大利亚的人口也普遍分布在沿海区域和东南部。
要知道,澳大利亚广袤的中部平原,在后世已经完全戈壁化,荒漠化。
在100多年前的现在,这片中部平原,特别是墨累河流域,也并不是没有挽救的可能。
如果能够真的将这片地区开发成可种植,可居住的区域,这对于澳大拉西亚来说是一件好事,对阿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单单墨累河流域能够养活数千万人口,如果再加上北部达令河流域,又能养活数千万人口。
再加上澳大拉西亚外围殖民地和群岛构建成的防御岛链,澳大拉西亚顶级列强的地位基本也就奠定了。
只不过,虽然迁都的好处大于坏处,政府内部也不时有请求迁都的声音传出。
对于现在的澳大拉西亚来说,暂时并不适合大张旗鼓的进行迁都。
一来,悉尼一百多万人口肯定不愿意政府迁都。毕竟首都和非首都城市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作为首都,悉尼在发展中的便利毋庸置疑,是悉尼能够快速超过墨尔本,作为澳大拉西亚第一个人口破百万城市的原因。
如果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悉尼不见得会被墨尔本超越,但相较于现在的地位肯定会有所下降。
二来,迁都也不是决定好就能立即执行的。新城市的选址,建设,包括将来政府驻地的建设,新王宫的建设等等,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再加上阿瑟觉得欧洲大战已经不远了,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澳大拉西亚不会迁都,阿瑟也暂时没有迁都的打算。
与其将政府的资金用在换一个首都方面,不如用来生产更多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谋取更大的利润。
等到澳大拉西亚在这次战争中赚够钱了,再加上没有战争和外敌的威胁,再大张旗鼓的宣布迁都也不迟。
利用战争获胜带来的巨大名望,到时候选择迁都,民众们就算再不愿意,也不会有人跳出来直接反对。
只不过,虽然暂时不打算迁都,但对于墨累河附近的考察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
就算将来这片地区不会作为首都的所在地,这也是一片完全值得开发的土地。
要知道,目前的墨累河流域,土壤并未遭受太大的破坏。除了少部分地区已经戈壁化之外,大多数地区还是郁郁葱葱的草原和森林,开发价值极大。
只要能够妥善解决澳大拉西亚已经泛滥的野兔问题,这片地区就是澳大拉西亚未来的粮仓,未来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平原这种地理区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
平原不仅能够用来建设城市群,同样也能用来建设畜牧区,粮食产区和工业区等等。
而且平原地区的交通建设更加容易,公路和铁路的铺设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
像东南部的山地和丘陵,铺设铁路和公路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隧道和桥梁等。
但平原只需要闭着眼睛铺设道路,不仅能够大幅度节省人力和物资,同样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1914年1月17日,望着澳大拉西亚地理图许久的阿瑟,终于下达了自己的命令,派遣一支地理勘测团队,前往墨累河流域。
如果确定这片区域适合发展,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那么阿瑟也不介意将首都搬迁到这,发展澳大拉西亚自己的平原。
如果发展潜力不是那么大,看在这是澳大拉西亚为数不多的平原的面子上,这也能在一战后投入一些精力来开发这片地区。
当然,如果这片地区的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