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庆四十年 (1/2)
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祖国的大西北,孤寂地沉积着一个广袤浩瀚、幅员辽阔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此盆地东达龙头昂首的吕梁山、太行山,南倚坚如磐石的秦岭,北接绵延起伏的阴山、大青山,西连挡沙遮风的贺兰山、六盘山。四面高山环抱,三面黄河环绕。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经过千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海变桑田,鄂尔多斯盆地被厚重的黄土层掩埋,被肆虐的风沙阵笼罩,干旱少雨、沟壑纵横、风沙漫天、寸草不生的恶劣自然环境,一度让这片荒芜、贫瘠之地淡漠在人们视线之外,在人们心中,那里除了经年累月的黄土和风沙,再也没有什么了!长期以前,人们一直没有识破这块这片神奇且神秘土地的庐山真面目!
放眼全球,当今之社会能源危机不断告急,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极度紧缺。石油大军加紧勘探开发的步伐的时候,有着“聚宝盆”之美誉的鄂尔多斯盆地在高科技的照耀下,迅速显现原形而备受关注,其地下埋藏着的贵重“宝贝”渐见天日。这些“宝贝”一直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如今却被一双双“慧眼”不断视破,折射着灿烂耀眼的光芒,令举国震惊,让全球叹服: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其蕴含的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而这个庞大数字支撑起来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长庆油田!
1970年,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条件下,4万多名石油大军跑步上陇东,拉开了陕甘宁石油会战的序幕,迄今长庆油田已经走过了40载光阴。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风雨满征程。经过几代长庆石油人锲而不舍的攻坚啃硬、拼搏进取,厚积薄发的长庆油田已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油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目前仅次于大庆的巨型油气田!
下面,让我们踏着时间的印痕,追溯长庆四十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从中重温长庆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奋斗史,共同品读长庆人艰苦奋斗、献身石油的壮丽诗篇!
其实,长庆油田最早的勘探应该可以追溯到北宋。公元一世纪,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有“高奴有洧水可燃”其中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这一带做过考察,采样试验,在梦溪笔谈中亦称:“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后必大兴于世”
1905年清朝政府在陕北创办了延长石油官厂,钻探延一井,获得1至1。5吨的原油日产量。随后,美孚石油公司认为有利可图,千里迢迢来中国与北洋军阀政府签定中美合办油矿条约。不久,他们高昂的头颅就打焉了,像霜杀的菜叶。在他们的脑海里,西北境内石油资源太贫瘠了,贫瘠得如同不长草的荒地。合办之约让美国人一脚踢出了九霄云外。1920年,不甘寂寞的美国人又踏进了这片荒地,他们要再一次敲一敲西北的地壳,听一听有没有梦寐以求的液体黄金。可惜他们的地质调查队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敲打了数年,仍然一无所获。巨大的失望,使他们歇斯底里地喊叫:“中国石油储量极其贫瘠!”
“贫油论”从国外渗透到国内,给当时中国人的强国梦布上了一层阴云。贫油振憾着国人破碎的心!20世纪上半叶、乃至中叶,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迷雾浓浓,在国内外一些界内人士的眼里,微乎其微,不值一提。鄂尔多斯一时神秘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后经过孙健初、李四光、谢家荣、潘钟祥等富有爱国热情的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努力探索,终于拨云见日,推翻了国外的“贫油论”论断,科学地指出陕甘宁盆地富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成立于1955年的西安石油地质调查处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在陇东区域的面积详查和局部构造细测,第一次在旷古的陇东高原上,发现了胡家湾、曹渠子、元城镇、张家洼、杜家阳区、洪德城、唐台子和胡宗台8个构造;并在环县以南的曹渠子钻了第一口基准井,获得了三迭系油砂,又在环县洞沟沙井子浅探井中找到了白垩系油砂。这一喜讯促使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陕甘宁石油勘探开发倾注了极大的努力和期待。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指示:大上人马,大力开发,建设西部大油田。
1969年10月,燃化部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的需要和中央的要求,在陕甘宁盆地开辟石油重点探区,提出1970年和“四五”计划期间,以定边、志丹、环县为重点,甩开钻探,猛攻黄土关,迅速找到大油田(气田),提供一定数量的石油储量,建成一定规模的原油生产能力的石油基地。
玉门石油管理局按照上级指示,成立了“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筹备组”编制了陕甘宁盆地1970年和“四五”期间石油勘探会战初步方案。规划了宁夏、陕西和甘肃陇东三个重点探区。在第一阶段放眼探区,猛攻黄土地震方法关,开展大井距钻探,为在盆地多找油田提供线索,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勘探重点地区,打开突破口,找到新油气田。第三阶段集中力量迅速拿下一批油田,解决石油资源问题。
于是,孕育之中的长庆油田在黎明前的曙光中含苞待放,呼之欲出!
1970年,为摘掉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确立了由兰州军区负责组建的“陕甘宁地区石油勘探指挥部”并进驻甘肃庆阳宁县的长庆桥镇,从此“长庆油田”这个名字在黄土地上广为流传。4万余名解放军战士转业后来到陇东;玉门、汉江、四川油田数千名石油工人来到陇东短短数月,陇东,这个石油战场上汇集了5万人的石油大军,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广阔的黄土高原大规模展开!
自此,数万名石油大军开始浩浩荡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卯卯、沟沟坎坎间奔波、穿梭,从甘肃庆阳、华池、西峰到宁夏红井子、马家滩,再到内蒙古苏里格大沙漠,油气勘探留下一串串艰辛的足迹。那时的陕甘宁大地,条件极度恶劣!“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春秋两季狂风肆虐,冬夏时节寒暑难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四溅”是那时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老一辈长庆人咬紧牙关,历尽坎坷,迎难而上,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可贵精神,住干打垒、睡地窝子,风餐露宿,扎根一线,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里,面对“黄山连绵,沟壑纵横,哀草遍野”的黄土高原,长庆人没有退缩;鄂尔多斯的风沙以及毛乌素的沙浪也没有让长庆人止步。大山深处、黄土之巅、沙漠腹地,到处均留下他们厚重足迹和辛勤汗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革命加拼命,要油不要命”、“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英雄董存瑞”、“坡再陡,轮子转,过了一山又一山”一系列震天动地、豪情满怀的口号支撑着英勇善战、战无不克的长庆人创造一个有一个奇迹!
在长庆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跑步上陇东”的豪情和乐观。其中“跑步上陇东”更是传为佳话,响彻四方。它已经长庆油田的精神支柱和历史丰碑,成为长庆人不屈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长庆人代代相传的一笔宝贵财富。
让我们再次打开时间的闸门,翻开沉甸甸的史册,回顾那幅热火朝天、感天动地的滚烫画面——
陇东勘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使人们看到陇东广阔的前景。为壮大勘探队伍,展开创建大油田的石油会战,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怀下,兰州军区、陕甘宁三省区、中央军委、燃化部先后从祖国各地调集起来几万石油大军,迎着严冬的寒风,一车一车地奔向长庆桥,奔向陇东。但是在车辆运输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能坐车到陇东的人毕竟有限,大部分人还要靠双脚步行。为了尽早投入会战,从玉门和某些部队出发的石油大军,只能将辎重放在汽车上,他们则跟在后面拉着架子车、推着独轮车、挑着行李担,撵着汽车一路奔跑。他们不畏道路崎岖,不顾风雪载途,迈开步子,不分昼夜长途跋涉。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呼啸的北风夹杂着尘土,刮得人连眼都睁不开,但是谁的脚步都没有放慢;走在前边的人紧盯着汽车,排在后面的人紧跟着战友,人流和着黄尘滚滚向前。在迢迢数百公里的黄土路上,奔跑着浩浩荡... -->>
在祖国的大西北,孤寂地沉积着一个广袤浩瀚、幅员辽阔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此盆地东达龙头昂首的吕梁山、太行山,南倚坚如磐石的秦岭,北接绵延起伏的阴山、大青山,西连挡沙遮风的贺兰山、六盘山。四面高山环抱,三面黄河环绕。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经过千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海变桑田,鄂尔多斯盆地被厚重的黄土层掩埋,被肆虐的风沙阵笼罩,干旱少雨、沟壑纵横、风沙漫天、寸草不生的恶劣自然环境,一度让这片荒芜、贫瘠之地淡漠在人们视线之外,在人们心中,那里除了经年累月的黄土和风沙,再也没有什么了!长期以前,人们一直没有识破这块这片神奇且神秘土地的庐山真面目!
放眼全球,当今之社会能源危机不断告急,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极度紧缺。石油大军加紧勘探开发的步伐的时候,有着“聚宝盆”之美誉的鄂尔多斯盆地在高科技的照耀下,迅速显现原形而备受关注,其地下埋藏着的贵重“宝贝”渐见天日。这些“宝贝”一直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如今却被一双双“慧眼”不断视破,折射着灿烂耀眼的光芒,令举国震惊,让全球叹服: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其蕴含的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而这个庞大数字支撑起来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长庆油田!
1970年,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条件下,4万多名石油大军跑步上陇东,拉开了陕甘宁石油会战的序幕,迄今长庆油田已经走过了40载光阴。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风雨满征程。经过几代长庆石油人锲而不舍的攻坚啃硬、拼搏进取,厚积薄发的长庆油田已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油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目前仅次于大庆的巨型油气田!
下面,让我们踏着时间的印痕,追溯长庆四十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从中重温长庆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奋斗史,共同品读长庆人艰苦奋斗、献身石油的壮丽诗篇!
其实,长庆油田最早的勘探应该可以追溯到北宋。公元一世纪,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有“高奴有洧水可燃”其中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这一带做过考察,采样试验,在梦溪笔谈中亦称:“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后必大兴于世”
1905年清朝政府在陕北创办了延长石油官厂,钻探延一井,获得1至1。5吨的原油日产量。随后,美孚石油公司认为有利可图,千里迢迢来中国与北洋军阀政府签定中美合办油矿条约。不久,他们高昂的头颅就打焉了,像霜杀的菜叶。在他们的脑海里,西北境内石油资源太贫瘠了,贫瘠得如同不长草的荒地。合办之约让美国人一脚踢出了九霄云外。1920年,不甘寂寞的美国人又踏进了这片荒地,他们要再一次敲一敲西北的地壳,听一听有没有梦寐以求的液体黄金。可惜他们的地质调查队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敲打了数年,仍然一无所获。巨大的失望,使他们歇斯底里地喊叫:“中国石油储量极其贫瘠!”
“贫油论”从国外渗透到国内,给当时中国人的强国梦布上了一层阴云。贫油振憾着国人破碎的心!20世纪上半叶、乃至中叶,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迷雾浓浓,在国内外一些界内人士的眼里,微乎其微,不值一提。鄂尔多斯一时神秘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后经过孙健初、李四光、谢家荣、潘钟祥等富有爱国热情的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努力探索,终于拨云见日,推翻了国外的“贫油论”论断,科学地指出陕甘宁盆地富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成立于1955年的西安石油地质调查处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在陇东区域的面积详查和局部构造细测,第一次在旷古的陇东高原上,发现了胡家湾、曹渠子、元城镇、张家洼、杜家阳区、洪德城、唐台子和胡宗台8个构造;并在环县以南的曹渠子钻了第一口基准井,获得了三迭系油砂,又在环县洞沟沙井子浅探井中找到了白垩系油砂。这一喜讯促使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陕甘宁石油勘探开发倾注了极大的努力和期待。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指示:大上人马,大力开发,建设西部大油田。
1969年10月,燃化部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的需要和中央的要求,在陕甘宁盆地开辟石油重点探区,提出1970年和“四五”计划期间,以定边、志丹、环县为重点,甩开钻探,猛攻黄土关,迅速找到大油田(气田),提供一定数量的石油储量,建成一定规模的原油生产能力的石油基地。
玉门石油管理局按照上级指示,成立了“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筹备组”编制了陕甘宁盆地1970年和“四五”期间石油勘探会战初步方案。规划了宁夏、陕西和甘肃陇东三个重点探区。在第一阶段放眼探区,猛攻黄土地震方法关,开展大井距钻探,为在盆地多找油田提供线索,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勘探重点地区,打开突破口,找到新油气田。第三阶段集中力量迅速拿下一批油田,解决石油资源问题。
于是,孕育之中的长庆油田在黎明前的曙光中含苞待放,呼之欲出!
1970年,为摘掉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确立了由兰州军区负责组建的“陕甘宁地区石油勘探指挥部”并进驻甘肃庆阳宁县的长庆桥镇,从此“长庆油田”这个名字在黄土地上广为流传。4万余名解放军战士转业后来到陇东;玉门、汉江、四川油田数千名石油工人来到陇东短短数月,陇东,这个石油战场上汇集了5万人的石油大军,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广阔的黄土高原大规模展开!
自此,数万名石油大军开始浩浩荡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卯卯、沟沟坎坎间奔波、穿梭,从甘肃庆阳、华池、西峰到宁夏红井子、马家滩,再到内蒙古苏里格大沙漠,油气勘探留下一串串艰辛的足迹。那时的陕甘宁大地,条件极度恶劣!“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春秋两季狂风肆虐,冬夏时节寒暑难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四溅”是那时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老一辈长庆人咬紧牙关,历尽坎坷,迎难而上,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可贵精神,住干打垒、睡地窝子,风餐露宿,扎根一线,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里,面对“黄山连绵,沟壑纵横,哀草遍野”的黄土高原,长庆人没有退缩;鄂尔多斯的风沙以及毛乌素的沙浪也没有让长庆人止步。大山深处、黄土之巅、沙漠腹地,到处均留下他们厚重足迹和辛勤汗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革命加拼命,要油不要命”、“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英雄董存瑞”、“坡再陡,轮子转,过了一山又一山”一系列震天动地、豪情满怀的口号支撑着英勇善战、战无不克的长庆人创造一个有一个奇迹!
在长庆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跑步上陇东”的豪情和乐观。其中“跑步上陇东”更是传为佳话,响彻四方。它已经长庆油田的精神支柱和历史丰碑,成为长庆人不屈奋斗的真实写照,也是长庆人代代相传的一笔宝贵财富。
让我们再次打开时间的闸门,翻开沉甸甸的史册,回顾那幅热火朝天、感天动地的滚烫画面——
陇东勘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使人们看到陇东广阔的前景。为壮大勘探队伍,展开创建大油田的石油会战,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怀下,兰州军区、陕甘宁三省区、中央军委、燃化部先后从祖国各地调集起来几万石油大军,迎着严冬的寒风,一车一车地奔向长庆桥,奔向陇东。但是在车辆运输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能坐车到陇东的人毕竟有限,大部分人还要靠双脚步行。为了尽早投入会战,从玉门和某些部队出发的石油大军,只能将辎重放在汽车上,他们则跟在后面拉着架子车、推着独轮车、挑着行李担,撵着汽车一路奔跑。他们不畏道路崎岖,不顾风雪载途,迈开步子,不分昼夜长途跋涉。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呼啸的北风夹杂着尘土,刮得人连眼都睁不开,但是谁的脚步都没有放慢;走在前边的人紧盯着汽车,排在后面的人紧跟着战友,人流和着黄尘滚滚向前。在迢迢数百公里的黄土路上,奔跑着浩浩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