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天启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十四章
王象乾越老越像个顽童,将其旁人的八卦来,可用“越战越勇”四字来概括。不需叶向高催促,王象乾便讲道:“婚后,秦良玉悄悄对丈夫马千乘说:‘现如今天下用兵的地方很多,而石柱司又位于黔、楚、蜀三地交界处,四战之地也。不可不练兵以安境保民。更何况,大丈夫当万里觅封侯,以期振兴高祖汉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的家声(马千乘认马援为先祖),可不能就满足于一个宣抚使的官职啊。’对于老婆秦良玉的劝说,千乘唯唯。”
王象乾的这个故事有点儿虎头蛇尾的意思,那一句“千乘唯唯”似乎有些敷衍,但也未尝不是意犹未尽的留白。
叶向高三人都是聪明人,马上就领会到王象乾的深意,不禁相视一笑。
孙承宗抚掌笑道:“好一个惟妙惟肖的‘千乘唯(诺)唯(诺)’,怕是秦将军在家没少调教这个马千乘嘞。”
叶向高半开玩笑的朝孙承宗笑道:“稚绳,当心啊,听王老大人如此说来,这个秦良玉可不好领导啊,你过真降的住她?别结束了这趟固原镇之行后,坊间又多了个‘承宗唯唯’的笑谈?”
孙承宗哈哈笑道:“下官又不打算续弦,怕她作甚?”
续弦?
叶向高瞪大了眼睛,而王象乾、徐光启二人也是倒吸了一口冷气,最后则是仰面大笑。“好你个孙承宗,治学如此严谨,没想到私下里却也是个滑稽生!妙极妙极,今日与诸君聊得痛快,当浮三大白!”叶向高举起酒杯,提议大家不醉不归。
……
古代打仗,在正是出征前,是需要耗时良久的动员的,特别是中国这样地域辽阔的农业国。除了征集粮草,动员全国的军队,选拔将校以外,还需要庙算、祭祀、檄文等等舆论战,总之中央朝廷每次打仗都能轻易的将对手描绘成残暴的蛮夷,而帝国调兵打仗,全然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这种重视舆论战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且不见《诗经》中,总是在讴歌周王朝的武士是如此的勇猛,而四方蛮夷又是如此的残暴与野蛮?
舆论战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指掌天下的中央朝廷来说。事实上,中国的中央朝廷只在很少的事期拥有对地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在绝大部分事期,中央朝廷的对地方的军事优势都不十分明显,这一特征放在边将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就更加明显。即便如此,在王朝寿命的存续期间,地方还是很难同中央朝廷抗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中央朝廷在处理内战的时候,拥有一项比挥师平叛更有力也更有效的武器——正(天)统(命)。
这种文化上的向心力,是朝廷发出的,这种对于地方的号召力就如同星月都围绕着太阳运转一样。中央朝廷的军事优势兴许无法压倒某个地方的军事存在,但中央朝廷手握天命,可以轻而易举地号召各地方出人出力,同朝廷一块征剿某一个或数个地方的“不臣”。
古中国的中央朝廷之所以会覆灭,究其根本倒不是说朝廷对于地方的军事优势的丧失,从本质上讲,是中央朝廷丧失了天命——对国家各地方失去了号召力。
中央只有一个,地方却有无数个。当中央朝廷可以号召多数地方的时候,即便有少数地方不服从朝廷的权威,但王朝仍旧可以凭借多数地方的支持,持续运转下去。只有当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被中央朝廷的“正统”、“天命”所吸引,被号召的时候,王朝才会寿终正寝,然后各个地方中最出色的一个会脱颖而出,夺得“天命”,以中央朝廷自居,开始下一场轮回。
所以说,自古以来,中国的统一都不是建立在武功的天下无敌上,而是依靠着绵延千古的文脉得以分久必合,维系着大一统的体面。蒙古族跟满族都曾脱颖出彪炳千古的英雄人物,他们也都曾依仗着一时的勇武,降伏四夷,南面称王。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恰如昙花一现。是他们的铁蹄不够沉重吗?是他们的刀锋不够锋利吗?恐怕都不是。只因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向来不吃这一套。
中国,从来都是个吃软不吃硬的国家。而某岛国虽沐浴着中国衣冠制度脱离蒙昧,却与中国的民族性恰恰相反。他们是个吃硬不吃软的国家,向来只服从“力”而不服“理”。
皇帝虽然对于明代的儒家学说颇有微词,但是深知“话语权”重要性的皇帝,对于儒家这一整套的舆论战战术还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翰林院的高材生们,向朝廷进献了十几分檄文,都是痛斥固原叛军,目无君上,背弃天命,必遭天下臣民唾弃,必遭上苍谴责云云。总之,将张飞豹之流的叛兵叛将骂了个狗血喷头,好似天底下再也寻不见比张飞豹更坏的大坏蛋。当然,写这些东西,自然不是让张飞豹他们看的,更不会希冀着他们看到这些檄文后会悔悟,会跑到京师负荆请罪。这些鼓舞士气,哄骗民心的话,自然是给天下老百姓们瞧的。
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不狠狠的痛批张飞豹等叛军一番,怎么向天下读书人,向老百姓们解释张飞豹为什么要谋反叛乱的问题?难不成要承认是朝廷举措失当,逼反了他们?难道要承认是皇帝失德,获罪上天,所以上天才会指示张飞豹他们犯上作乱,给皇帝一个教训的?
然后皇帝精选了几份言辞刀笔最佳的檄文,交给温体仁,让京报馆刊发个几十万份,散播到天下诸省。同时皇帝还亲自润笔,假借着劝降张飞豹的名义,朝天下臣民装了个逼:
“朕闻将军聚兵哗变,心至沉痛,顾左右问询曰:武臣谋逆,乃朕失德所至,乃朕苛待士卒所至,朕自当沐浴斋戒,赶赴太庙告罪。然中外群臣奏对曰:边将飞豹叛,乃其侵吞私产,兵饷,虐待兵勇之事,被朝廷获悉,畏罪聚兵。”
“由是,朕始知将军累累罪行。然朕仍无怨言,对将军不忍弃之,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东虏汹汹,磨刀霍霍,朕忧心如焚。每与阁臣言道:国危始思良将,国危始知武臣之贵。”
“前年,皇祖骤然崩殂,皇考即皇帝位,恩威四海,立朕为东宫。一月,皇考亦崩,由是朕年未及弱冠,于奉天门遭群臣拥戴,接过祖宗万里河山之重担。数月间,国朝历任三帝,变换王旗,社稷又怎能不颓?军心民心怎能不乱?故朕知将军之苦矣。”
“国事日颓,国朝日丧,将军为朝廷武臣,又怎无‘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之忧?故而如丧家犬般网罗田产银两,以备大厦倾倒之用。”
“将军之私心,人尽有知。朕无怪将军。”
“然朕有肺腑之言,‘请君为我倾耳听’:朕不及弱冠即皇帝位,早年丧母,一月丧祖,再月丧父,国朝虽大,万万里河山,却无朕之依靠;皇帝虽贵,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朕虽天子,神明贵胄,然非少年者乎?朕之苦楚,望将军亦知之。”
“虽如是,朕可曾大肆网罗田产银两,以备不时之需?”
“朕虽幼稚,也知兆民生机操持不易;将军雄壮,莫非不识此浅显道理乎?”
“朕年虽幼,然一日为帝,则不可不为天下黎民福祉计;朕肩虽稚,然一日为帝,则不可不挑起天下臣民心底之道义。将军世受皇恩,受封固原,文则为百姓父母官,武则为兵勇父母官,却不知体恤百姓兵勇之苦楚乎?却不知体恤麾下兵将之性命乎?为脱一己之罪,而裹挟麾下数千兵将身家性命,绝非儒将所能为之。”
“朕涕零所书,往将军思之念之。左右皆曰固原将飞豹者,触怒天恩,不可不惩。然朕受上苍之命,戍卫四野,以安靖万民,由是深知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不愿膺惩将军;朕继皇祖皇考之恩,南面御极,是为天下君长,极为君长,又岂忍责罚打骂自家臣子?故愿将军自省。”
“然固原,朝之一极也。将军之叛,朝野物议纷杂,坊间民怨沸腾。此朕欲保将军而不得之由也。朕再三陈述将军苦楚,朝臣始罢擒杀将军之议,却也留下十日之期。十日内将军向三边总督杨鹤缴械,既往不咎将军叛乱之罪,十一日,则朝廷遣派天兵天将,十二日将军与诸兵勇皆碾作飞灰矣。将军与诸兵勇亦朕之子民也,望不日迷途知返,朕已于御前备酒设宴,思慕将军早至。”
“切记,切记。将军唯有十日,朕乃天子,生而神圣,勿谓言之不预也。”
皇帝以前是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虽然在禁足期间,学习
了两年的经史子集,可诗词歌赋的水平仍旧有限,便写下了这么一篇半文言半白话的诏书。原本皇帝还想着让翰林院给润润笔,特别是让名满天下的钱谦益给该上一改。但是后来想想便作罢了。毕竟,皇帝还年幼,并且在这道劝降诏书中,皇帝亦是言辞恳切地点明了自己年幼一说,既然年幼,这个文言文的水平一般般也就一般般吧,倒显得更为真切,不做作。
温体仁的京报馆效率极高,不一日的功夫,这封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便刊载在京报纸上,传遍了京畿地区。
彼时,叶向高正与赵*南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商议袁应泰案。然后汪文言走过来,兴冲冲的给几人一人一份京报纸。
“皇上对固原叛军下了亲笔诏书!全在这京报纸上了。”汪文言显然已经看过了皇帝的诏书,整个人都显得精神亢奋。
叶向高等人接过京报纸,仔细看来。片刻后,叶向高大为惊叹道:“好一招攻心之计啊。”汪文言喜道:“是啊,老师,皇上诏书之中用词恳切,却又字字珠玑。通篇之作,全然是放低姿态,以一种同情的师长式的口吻在劝诫叛将张飞豹早日迷途知返!这可比翰林院写的那些咄咄逼人的檄文高明多了。”
叶向高深以为然的答道:“是啊,如今天下再没有比今上更懂得如何使用软刀子杀人的人了。”
可一旁的赵*南星看了京报纸后却是生气的说道:“成何体统?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向区区一个统辖千余乱兵的叛将低三下气?朝廷的威严何在?祖宗的颜面何在?”
汪文言解释道:“尚书大人,此一时彼一时。今上聪明着嘞,诏书之中那一句‘朕不及弱冠即皇帝位,早年丧母,一月丧祖,再月丧父,国朝虽大,万万里河山,却无朕之依靠;皇帝虽贵,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可谓是听着伤心,闻着落泪!更何况诏书之中皇上多次提到自己年幼,这就为自己的低姿态找到了最佳的借口。以下官愚见,皇上的这封诏书,非但没有因为言辞恳切,姿态处下而折损皇上跟朝廷的威望,反而以绵绵无穷尽之柔情,昭示了皇上励精图治,礼贤下士的形象、决心跟意志!前年,皇祖皇考接连崩殂,天下人心浮躁,今上未及弱冠即皇帝位,天下臣民更恐主少国疑,江山社稷有倾颓之虞。但只要将这封诏书颁行天下,让天下读书人跟老百姓都读上一遍,下官敢断言,一个命运多舛但心存鸿鹄之志的少年天子形象便会深深的印刻在天下人心里!最重要的是,今上连张飞豹那种十恶不赦的叛将都流露出同情悲悯的博大胸襟,就更何惶朝野上下万千忠臣直臣了呢?天下仕子官员读此诏,无比感动涕零者!”
闻言,赵*南星仍旧不悦的说道:“什么叫‘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这不是在拐弯抹角的骂咱们当朝秉政的这些人不能替君分忧吗?此招不妥,已经传颂,怕是要为我等召来无穷尽的非议。浙党、楚党、昆党等邪*党又要因此兴风作浪了。”
汪文言默然。
叶向高哈哈笑道:“赵老弟言重了。好了,不提此事,咱们继续讨论袁应泰的案子吧。”
……
彼时,孙承宗带着朱由检、秦良玉、张世泽、李如柏在军都山校阅新军及四千白杆兵,校阅之后,孙承宗召集诸将入大帐议事。坐定之后,孙承宗显示询问了朱由检亲历军阵的一番见解后,才发表意见道:“叛将张飞豹虽然只有二千多乱兵,但却都是些究竟阵战的边军戍卒,他们常年同北虏作战,一个个悍勇异常,皆是百战余生之辈。新军虽众,白杆兵虽勇,仍不可小觑固原叛兵,望诸将谨记!”
诸将皆曰:“旦听孙督师安排,谨记训令。”
孙承宗见朱由检也站出来如此回答,连忙说道:“五殿下不可如此,您是君我是臣,天底下哪有臣下在君王面前颐指气使的?”
朱由检虽然只有十一岁,可他的回话却是有板有眼,他朝孙承宗鞠了一躬,恭敬的答道:“五殿下之言可以休矣。于公在军中您是督师,由检连一偏将也不如,如此称呼,真是折煞由校。于私督师乃皇上钦命的由检的老师,由校虽是宗亲,可也不能偏废师徒之礼。自古都是老师教诲弟子,哪有老师在弟子面前发号施令还要瞻前顾... -->>
第八十四章
王象乾越老越像个顽童,将其旁人的八卦来,可用“越战越勇”四字来概括。不需叶向高催促,王象乾便讲道:“婚后,秦良玉悄悄对丈夫马千乘说:‘现如今天下用兵的地方很多,而石柱司又位于黔、楚、蜀三地交界处,四战之地也。不可不练兵以安境保民。更何况,大丈夫当万里觅封侯,以期振兴高祖汉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的家声(马千乘认马援为先祖),可不能就满足于一个宣抚使的官职啊。’对于老婆秦良玉的劝说,千乘唯唯。”
王象乾的这个故事有点儿虎头蛇尾的意思,那一句“千乘唯唯”似乎有些敷衍,但也未尝不是意犹未尽的留白。
叶向高三人都是聪明人,马上就领会到王象乾的深意,不禁相视一笑。
孙承宗抚掌笑道:“好一个惟妙惟肖的‘千乘唯(诺)唯(诺)’,怕是秦将军在家没少调教这个马千乘嘞。”
叶向高半开玩笑的朝孙承宗笑道:“稚绳,当心啊,听王老大人如此说来,这个秦良玉可不好领导啊,你过真降的住她?别结束了这趟固原镇之行后,坊间又多了个‘承宗唯唯’的笑谈?”
孙承宗哈哈笑道:“下官又不打算续弦,怕她作甚?”
续弦?
叶向高瞪大了眼睛,而王象乾、徐光启二人也是倒吸了一口冷气,最后则是仰面大笑。“好你个孙承宗,治学如此严谨,没想到私下里却也是个滑稽生!妙极妙极,今日与诸君聊得痛快,当浮三大白!”叶向高举起酒杯,提议大家不醉不归。
……
古代打仗,在正是出征前,是需要耗时良久的动员的,特别是中国这样地域辽阔的农业国。除了征集粮草,动员全国的军队,选拔将校以外,还需要庙算、祭祀、檄文等等舆论战,总之中央朝廷每次打仗都能轻易的将对手描绘成残暴的蛮夷,而帝国调兵打仗,全然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这种重视舆论战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且不见《诗经》中,总是在讴歌周王朝的武士是如此的勇猛,而四方蛮夷又是如此的残暴与野蛮?
舆论战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指掌天下的中央朝廷来说。事实上,中国的中央朝廷只在很少的事期拥有对地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在绝大部分事期,中央朝廷的对地方的军事优势都不十分明显,这一特征放在边将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就更加明显。即便如此,在王朝寿命的存续期间,地方还是很难同中央朝廷抗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中央朝廷在处理内战的时候,拥有一项比挥师平叛更有力也更有效的武器——正(天)统(命)。
这种文化上的向心力,是朝廷发出的,这种对于地方的号召力就如同星月都围绕着太阳运转一样。中央朝廷的军事优势兴许无法压倒某个地方的军事存在,但中央朝廷手握天命,可以轻而易举地号召各地方出人出力,同朝廷一块征剿某一个或数个地方的“不臣”。
古中国的中央朝廷之所以会覆灭,究其根本倒不是说朝廷对于地方的军事优势的丧失,从本质上讲,是中央朝廷丧失了天命——对国家各地方失去了号召力。
中央只有一个,地方却有无数个。当中央朝廷可以号召多数地方的时候,即便有少数地方不服从朝廷的权威,但王朝仍旧可以凭借多数地方的支持,持续运转下去。只有当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被中央朝廷的“正统”、“天命”所吸引,被号召的时候,王朝才会寿终正寝,然后各个地方中最出色的一个会脱颖而出,夺得“天命”,以中央朝廷自居,开始下一场轮回。
所以说,自古以来,中国的统一都不是建立在武功的天下无敌上,而是依靠着绵延千古的文脉得以分久必合,维系着大一统的体面。蒙古族跟满族都曾脱颖出彪炳千古的英雄人物,他们也都曾依仗着一时的勇武,降伏四夷,南面称王。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恰如昙花一现。是他们的铁蹄不够沉重吗?是他们的刀锋不够锋利吗?恐怕都不是。只因为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向来不吃这一套。
中国,从来都是个吃软不吃硬的国家。而某岛国虽沐浴着中国衣冠制度脱离蒙昧,却与中国的民族性恰恰相反。他们是个吃硬不吃软的国家,向来只服从“力”而不服“理”。
皇帝虽然对于明代的儒家学说颇有微词,但是深知“话语权”重要性的皇帝,对于儒家这一整套的舆论战战术还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翰林院的高材生们,向朝廷进献了十几分檄文,都是痛斥固原叛军,目无君上,背弃天命,必遭天下臣民唾弃,必遭上苍谴责云云。总之,将张飞豹之流的叛兵叛将骂了个狗血喷头,好似天底下再也寻不见比张飞豹更坏的大坏蛋。当然,写这些东西,自然不是让张飞豹他们看的,更不会希冀着他们看到这些檄文后会悔悟,会跑到京师负荆请罪。这些鼓舞士气,哄骗民心的话,自然是给天下老百姓们瞧的。
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不狠狠的痛批张飞豹等叛军一番,怎么向天下读书人,向老百姓们解释张飞豹为什么要谋反叛乱的问题?难不成要承认是朝廷举措失当,逼反了他们?难道要承认是皇帝失德,获罪上天,所以上天才会指示张飞豹他们犯上作乱,给皇帝一个教训的?
然后皇帝精选了几份言辞刀笔最佳的檄文,交给温体仁,让京报馆刊发个几十万份,散播到天下诸省。同时皇帝还亲自润笔,假借着劝降张飞豹的名义,朝天下臣民装了个逼:
“朕闻将军聚兵哗变,心至沉痛,顾左右问询曰:武臣谋逆,乃朕失德所至,乃朕苛待士卒所至,朕自当沐浴斋戒,赶赴太庙告罪。然中外群臣奏对曰:边将飞豹叛,乃其侵吞私产,兵饷,虐待兵勇之事,被朝廷获悉,畏罪聚兵。”
“由是,朕始知将军累累罪行。然朕仍无怨言,对将军不忍弃之,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东虏汹汹,磨刀霍霍,朕忧心如焚。每与阁臣言道:国危始思良将,国危始知武臣之贵。”
“前年,皇祖骤然崩殂,皇考即皇帝位,恩威四海,立朕为东宫。一月,皇考亦崩,由是朕年未及弱冠,于奉天门遭群臣拥戴,接过祖宗万里河山之重担。数月间,国朝历任三帝,变换王旗,社稷又怎能不颓?军心民心怎能不乱?故朕知将军之苦矣。”
“国事日颓,国朝日丧,将军为朝廷武臣,又怎无‘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之忧?故而如丧家犬般网罗田产银两,以备大厦倾倒之用。”
“将军之私心,人尽有知。朕无怪将军。”
“然朕有肺腑之言,‘请君为我倾耳听’:朕不及弱冠即皇帝位,早年丧母,一月丧祖,再月丧父,国朝虽大,万万里河山,却无朕之依靠;皇帝虽贵,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朕虽天子,神明贵胄,然非少年者乎?朕之苦楚,望将军亦知之。”
“虽如是,朕可曾大肆网罗田产银两,以备不时之需?”
“朕虽幼稚,也知兆民生机操持不易;将军雄壮,莫非不识此浅显道理乎?”
“朕年虽幼,然一日为帝,则不可不为天下黎民福祉计;朕肩虽稚,然一日为帝,则不可不挑起天下臣民心底之道义。将军世受皇恩,受封固原,文则为百姓父母官,武则为兵勇父母官,却不知体恤百姓兵勇之苦楚乎?却不知体恤麾下兵将之性命乎?为脱一己之罪,而裹挟麾下数千兵将身家性命,绝非儒将所能为之。”
“朕涕零所书,往将军思之念之。左右皆曰固原将飞豹者,触怒天恩,不可不惩。然朕受上苍之命,戍卫四野,以安靖万民,由是深知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不愿膺惩将军;朕继皇祖皇考之恩,南面御极,是为天下君长,极为君长,又岂忍责罚打骂自家臣子?故愿将军自省。”
“然固原,朝之一极也。将军之叛,朝野物议纷杂,坊间民怨沸腾。此朕欲保将军而不得之由也。朕再三陈述将军苦楚,朝臣始罢擒杀将军之议,却也留下十日之期。十日内将军向三边总督杨鹤缴械,既往不咎将军叛乱之罪,十一日,则朝廷遣派天兵天将,十二日将军与诸兵勇皆碾作飞灰矣。将军与诸兵勇亦朕之子民也,望不日迷途知返,朕已于御前备酒设宴,思慕将军早至。”
“切记,切记。将军唯有十日,朕乃天子,生而神圣,勿谓言之不预也。”
皇帝以前是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虽然在禁足期间,学习
了两年的经史子集,可诗词歌赋的水平仍旧有限,便写下了这么一篇半文言半白话的诏书。原本皇帝还想着让翰林院给润润笔,特别是让名满天下的钱谦益给该上一改。但是后来想想便作罢了。毕竟,皇帝还年幼,并且在这道劝降诏书中,皇帝亦是言辞恳切地点明了自己年幼一说,既然年幼,这个文言文的水平一般般也就一般般吧,倒显得更为真切,不做作。
温体仁的京报馆效率极高,不一日的功夫,这封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便刊载在京报纸上,传遍了京畿地区。
彼时,叶向高正与赵*南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商议袁应泰案。然后汪文言走过来,兴冲冲的给几人一人一份京报纸。
“皇上对固原叛军下了亲笔诏书!全在这京报纸上了。”汪文言显然已经看过了皇帝的诏书,整个人都显得精神亢奋。
叶向高等人接过京报纸,仔细看来。片刻后,叶向高大为惊叹道:“好一招攻心之计啊。”汪文言喜道:“是啊,老师,皇上诏书之中用词恳切,却又字字珠玑。通篇之作,全然是放低姿态,以一种同情的师长式的口吻在劝诫叛将张飞豹早日迷途知返!这可比翰林院写的那些咄咄逼人的檄文高明多了。”
叶向高深以为然的答道:“是啊,如今天下再没有比今上更懂得如何使用软刀子杀人的人了。”
可一旁的赵*南星看了京报纸后却是生气的说道:“成何体统?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向区区一个统辖千余乱兵的叛将低三下气?朝廷的威严何在?祖宗的颜面何在?”
汪文言解释道:“尚书大人,此一时彼一时。今上聪明着嘞,诏书之中那一句‘朕不及弱冠即皇帝位,早年丧母,一月丧祖,再月丧父,国朝虽大,万万里河山,却无朕之依靠;皇帝虽贵,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可谓是听着伤心,闻着落泪!更何况诏书之中皇上多次提到自己年幼,这就为自己的低姿态找到了最佳的借口。以下官愚见,皇上的这封诏书,非但没有因为言辞恳切,姿态处下而折损皇上跟朝廷的威望,反而以绵绵无穷尽之柔情,昭示了皇上励精图治,礼贤下士的形象、决心跟意志!前年,皇祖皇考接连崩殂,天下人心浮躁,今上未及弱冠即皇帝位,天下臣民更恐主少国疑,江山社稷有倾颓之虞。但只要将这封诏书颁行天下,让天下读书人跟老百姓都读上一遍,下官敢断言,一个命运多舛但心存鸿鹄之志的少年天子形象便会深深的印刻在天下人心里!最重要的是,今上连张飞豹那种十恶不赦的叛将都流露出同情悲悯的博大胸襟,就更何惶朝野上下万千忠臣直臣了呢?天下仕子官员读此诏,无比感动涕零者!”
闻言,赵*南星仍旧不悦的说道:“什么叫‘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这不是在拐弯抹角的骂咱们当朝秉政的这些人不能替君分忧吗?此招不妥,已经传颂,怕是要为我等召来无穷尽的非议。浙党、楚党、昆党等邪*党又要因此兴风作浪了。”
汪文言默然。
叶向高哈哈笑道:“赵老弟言重了。好了,不提此事,咱们继续讨论袁应泰的案子吧。”
……
彼时,孙承宗带着朱由检、秦良玉、张世泽、李如柏在军都山校阅新军及四千白杆兵,校阅之后,孙承宗召集诸将入大帐议事。坐定之后,孙承宗显示询问了朱由检亲历军阵的一番见解后,才发表意见道:“叛将张飞豹虽然只有二千多乱兵,但却都是些究竟阵战的边军戍卒,他们常年同北虏作战,一个个悍勇异常,皆是百战余生之辈。新军虽众,白杆兵虽勇,仍不可小觑固原叛兵,望诸将谨记!”
诸将皆曰:“旦听孙督师安排,谨记训令。”
孙承宗见朱由检也站出来如此回答,连忙说道:“五殿下不可如此,您是君我是臣,天底下哪有臣下在君王面前颐指气使的?”
朱由检虽然只有十一岁,可他的回话却是有板有眼,他朝孙承宗鞠了一躬,恭敬的答道:“五殿下之言可以休矣。于公在军中您是督师,由检连一偏将也不如,如此称呼,真是折煞由校。于私督师乃皇上钦命的由检的老师,由校虽是宗亲,可也不能偏废师徒之礼。自古都是老师教诲弟子,哪有老师在弟子面前发号施令还要瞻前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