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xs.la,大明之朔风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师傅,我把《孝经》背熟了,皇上放我回家吗?”李榆怯生生地向手持戒尺的刘之纶问道。
“熟读《孝经》方知人臣之本,这是能讲价钱的吗?”刘之纶冷冷地答道,又指着李榆和那木儿的头说道:“还有你们的头发,绝不能再剃了,一定要蓄发,王保柱,你的辫子别梳了。”
“师傅,这不能怪我们,我们在草原上干活,那里风沙极大,水源也缺乏,蓄了发哪有功夫打理?”那木儿捂着自己光头上两根小辫叫起来,李榆也抱怨说自己留短发是因为没时间抓虱子。
“你叫什么!你的事还没完呢,子不语鬼力乱神,你三天两头跟着丁启明去南堂干什么?你想做不拜圣人、不拜祖宗的大胆狂徒?”刘之纶对那木儿厉声喝道。
“元诚兄,新生只是偶尔去南堂听了几次经,顺便到历馆帮徐大人做点事,也没做什么错事,休要怪他!”金声劝起刘之纶,其实那木儿去南堂多少是受他的影响。
“偶尔去也不行,西学之术固然有用,但西教尊天主而无天子,禁祭祀而废人伦,与我中学格格不入,我等圣学弟子当敬而远之,都怪你鼓动他们两个,幸亏汉民有听讲经就打瞌睡的毛病,他要是被西教带坏了,我们如何向皇上交代?”刘之纶责怪金声。
“陆子曰东海西海心同理同,西学与中学一脉相承,天主本是《诗经》所云上帝,西学之术也本源于墨子之学,皇上命徐光启大人开历馆修订我朝历法、编译西学典籍,正是为我中学拾漏补遗,元诚兄大谬矣!”金声立即反驳道。
刘之纶和金声吵成一团,反把李榆、那木儿扔一边不管了。
刘之纶和李凤翔在京营里对峙了差不多一个月,一直躲在家里装病的京营总督李守锜终于露面了,李凤翔趁机把关防大印一交,专心管自己的忠勇营去了,再也不趟京营的浑水。刘之纶逼走了李凤翔后也后悔了,李凤翔虽然是个太监,但也是做实事的人,李守锜却纯粹是个老纨绔,除了伙同一帮京营军官吃吃喝喝混日子,其他什么事都不干,而且别人干事他还要拆台,刘之纶终于明白京营已无可救药了,皇上这时趁机以他萎靡不振为由,收回了一直心疼的兵部右侍郎官职,把刘之纶由正三品的兵部侍郎降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不过,刘之纶也没有怨言——他终于从京营那个烂摊子脱身了。
刘之纶闲下来才发现,李榆和那木儿趁着他与李凤翔缠斗,利用金声的宽容,逃了不少课,李榆把学过的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和那木儿一起被丁启明鼓捣去南堂听经,李榆不改听讲经就打瞌睡的习惯,被西教教士客气地劝走了,那木儿却被激发出兴趣,金声不但不管,还向主持修订历书的徐光启推荐那木儿——这家伙跟李富贵学了一笔好楷书,到南堂附近的历馆,干起了抄书打杂的活,徐光启对这个干活认真的小伙子很满意,还有心把他留下当差。刘之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白忙乎了,这些日子一直把李榆、那木儿抓在手中,逼着两人读书。
刘之纶与金声吵了一会也不吵了,金声轻声说道:“元诚兄,汉民粗通文墨、纯良朴实,这就够了,他是个武将不喜欢读书,新生以后也许能考中功名,现在学点西学的经世实用之道,将来也总会有用的,你又何必逼他们这么紧。”
“你说的我明白,但如今朝局千变万化,也许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把他们派出去,我是担心他们现在不读好书,以后会走错路啊!”
大明朝廷风云变幻,皇帝和朝臣之间、朝臣与朝臣之间明争暗斗已经停不下来了,年轻的皇帝即位之初,重用以韩爌、钱龙锡和李标三位大佬为首东林一系的文臣,毁《三朝要典》,清理冤屈诏狱,列钦定逆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谴戍、或削籍禁锢终身,将魏忠贤余党一举摧毁,但他很快发现大明的国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不如以前了,如今朝廷内忧外患,而这帮不干事却擅长清谈内斗的家伙在朝堂势力又太大,皇帝不得不打压他们了,赶走了韩爌、钱龙锡、李标三位阁臣,东林一系朝臣的势力似乎没有削弱,这帮人虽然干不成实事,但仗着在士林中的声望,死死抓住权柄不放,而且放出话来,他们才是正人君子,谁跟他们作对谁就是奸佞小人甚至阉党余孽,这也吓住了不少蠢蠢欲动打算抢班夺权的朝臣,比如周延儒,这个人才华出众以名士自居,在士林中颇有名望,弄脏自己羽毛的事绝不会做,于是他把礼部侍郎温体仁推荐出场了。
温体仁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改庶吉士,浙江乌程人,资格老牌子硬,就是名声不太好,原因是此人太圆滑了,无论谁掌权他都一定捧场,但绝对不会上船,所以他的仕途平平稳稳,一路做到礼部侍郎,清流们对他的为人不屑,认为他节操有亏不配为君子,韩爌清查朝中逆党时,把不少过去与他关系不和,甚至于看着不顺眼的朝臣塞进阉党之列,却抓不住温体仁任何把柄,只好放他过关。
温体仁与周延儒是老搭档了,天启七年新皇即位时,曾以枚卜之法佥选内阁大臣,但朝臣却把皇上心仪的周延儒排除候选之外,周延儒当然心中不满,于是唆使温体仁出面弹劾排在枚卜之首的东林党大名士钱谦益受贿、结党,那次温体仁也真卖力,在朝堂上当着皇帝的面,和东林系朝臣唇枪舌战,把钱谦益多年前主持浙江会试时受贿作弊的老账都翻出来了,最终皇上将钱谦益赶回老家,不过从那以后温体仁的名声更不好了,清流们弹劾他的奏章不断,行贿受贿、暗结奸党、在杭州为魏忠贤修生祠、夺人家产甚至娶娼妓为妾这些事都被安在他的头上,幸好皇帝明察秋毫对此置之不理,温体仁为人圆滑、心胸狭隘,而且官瘾还特别大,但他不贪财是京师堂官中数得着的穷官,结党更是挨不到边,人都被他得罪光了,他能跟谁结党?皇帝对他还是满意的,周延儒的推荐很快得到诏准,温体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时入阁的还有与温体仁交好的国子监祭酒吴宗达。
“此人很聪明,又肯实心做事,也许能帮朕一把。”皇帝这样想着,他现在最怕那些才华过人,自诩为清正,却办不来实务的文臣。
温体仁确实善解人意,他非常明白皇帝想做什么——袁崇焕一案已牵动整个朝局,东林一系的朝臣拼命为袁崇焕说好话,他们清楚袁崇焕一旦定案必是大罪,很可能是谋逆,袁崇焕背后又扯到推荐他的钱龙锡以及他的座师韩爌,袁崇焕本人的死活并不重要,但这两位大佬只要有一个卷进去,东林一系必定声名狼藉,这对于靠名声混饭吃的东林党就是灭顶之灾,而吃过东林党大亏的其他诸党朝臣当然也明白这点,死咬着袁崇焕这事不放,大明朝廷暗流涌动、党争再起。皇帝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但他有些话还不好明说,当初他是何等信任这个人,可他竟然敢欺君罔上,擅杀一镇之帅,放任东虏顿兵京师城下,最可恶的是这个袁蛮子竟敢在召对时,公然胁迫朝廷与东虏和议,向朝臣们扬言“东人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基矣!”甚至还要求带兵入城,皇帝的反应就是大明又一次庚戌之变发生了,从那一刻起他实际就下了杀此人的心,皇帝迅速命司礼监太监沈良佐、内官监太监吕直提督京师九门及皇城们,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并提督京营,随后即抓捕袁崇焕下狱。
温体仁摸透了皇帝的心思,皇上不好出面做的事就由他做吧,温体仁一入阁,就找了一帮台谏官员中的无党派人士商议,其中也包括新任右佥都御史刘之纶,大家都认为必须尽快对袁崇焕议罪,结束目前混乱的朝局,但刘之纶又犯起书呆子脾气,坚持要查证属实才能弹劾,老资格的庶吉士温体仁把刘之纶骂了一顿,这种谋逆的事到哪查证?等你查清楚时,朝廷恐怕要斗得散架了。
最终山东道御史史范打了头阵,弹劾已经回乡的钱龙锡接受袁崇焕数万两私贿,并藏匿于亲友家中,皇帝要的就是有人开这个头,能否查证属实不重要——皇帝这些年也明白了,大明的官员只要不垮台就是清官,而一旦倒霉个个身上不干净,像钱龙锡、袁崇焕这种有势力的高官,不把他们批倒批臭连根铲除,休想查到脏银,接着兵部尚书梁廷栋趁机为自己裁撤东江酿成兵变辩护,袁崇焕向朝廷奏明杀毛文龙的理由之一是东江镇徒糜军饷而不建功,他以为东江镇的士兵手里都有钱,才下决心裁镇的,哪知道袁崇焕除了杀毛文龙时发了十万两安抚银子,其他时候就没给过人家钱... -->>
“师傅,我把《孝经》背熟了,皇上放我回家吗?”李榆怯生生地向手持戒尺的刘之纶问道。
“熟读《孝经》方知人臣之本,这是能讲价钱的吗?”刘之纶冷冷地答道,又指着李榆和那木儿的头说道:“还有你们的头发,绝不能再剃了,一定要蓄发,王保柱,你的辫子别梳了。”
“师傅,这不能怪我们,我们在草原上干活,那里风沙极大,水源也缺乏,蓄了发哪有功夫打理?”那木儿捂着自己光头上两根小辫叫起来,李榆也抱怨说自己留短发是因为没时间抓虱子。
“你叫什么!你的事还没完呢,子不语鬼力乱神,你三天两头跟着丁启明去南堂干什么?你想做不拜圣人、不拜祖宗的大胆狂徒?”刘之纶对那木儿厉声喝道。
“元诚兄,新生只是偶尔去南堂听了几次经,顺便到历馆帮徐大人做点事,也没做什么错事,休要怪他!”金声劝起刘之纶,其实那木儿去南堂多少是受他的影响。
“偶尔去也不行,西学之术固然有用,但西教尊天主而无天子,禁祭祀而废人伦,与我中学格格不入,我等圣学弟子当敬而远之,都怪你鼓动他们两个,幸亏汉民有听讲经就打瞌睡的毛病,他要是被西教带坏了,我们如何向皇上交代?”刘之纶责怪金声。
“陆子曰东海西海心同理同,西学与中学一脉相承,天主本是《诗经》所云上帝,西学之术也本源于墨子之学,皇上命徐光启大人开历馆修订我朝历法、编译西学典籍,正是为我中学拾漏补遗,元诚兄大谬矣!”金声立即反驳道。
刘之纶和金声吵成一团,反把李榆、那木儿扔一边不管了。
刘之纶和李凤翔在京营里对峙了差不多一个月,一直躲在家里装病的京营总督李守锜终于露面了,李凤翔趁机把关防大印一交,专心管自己的忠勇营去了,再也不趟京营的浑水。刘之纶逼走了李凤翔后也后悔了,李凤翔虽然是个太监,但也是做实事的人,李守锜却纯粹是个老纨绔,除了伙同一帮京营军官吃吃喝喝混日子,其他什么事都不干,而且别人干事他还要拆台,刘之纶终于明白京营已无可救药了,皇上这时趁机以他萎靡不振为由,收回了一直心疼的兵部右侍郎官职,把刘之纶由正三品的兵部侍郎降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不过,刘之纶也没有怨言——他终于从京营那个烂摊子脱身了。
刘之纶闲下来才发现,李榆和那木儿趁着他与李凤翔缠斗,利用金声的宽容,逃了不少课,李榆把学过的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和那木儿一起被丁启明鼓捣去南堂听经,李榆不改听讲经就打瞌睡的习惯,被西教教士客气地劝走了,那木儿却被激发出兴趣,金声不但不管,还向主持修订历书的徐光启推荐那木儿——这家伙跟李富贵学了一笔好楷书,到南堂附近的历馆,干起了抄书打杂的活,徐光启对这个干活认真的小伙子很满意,还有心把他留下当差。刘之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白忙乎了,这些日子一直把李榆、那木儿抓在手中,逼着两人读书。
刘之纶与金声吵了一会也不吵了,金声轻声说道:“元诚兄,汉民粗通文墨、纯良朴实,这就够了,他是个武将不喜欢读书,新生以后也许能考中功名,现在学点西学的经世实用之道,将来也总会有用的,你又何必逼他们这么紧。”
“你说的我明白,但如今朝局千变万化,也许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把他们派出去,我是担心他们现在不读好书,以后会走错路啊!”
大明朝廷风云变幻,皇帝和朝臣之间、朝臣与朝臣之间明争暗斗已经停不下来了,年轻的皇帝即位之初,重用以韩爌、钱龙锡和李标三位大佬为首东林一系的文臣,毁《三朝要典》,清理冤屈诏狱,列钦定逆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谴戍、或削籍禁锢终身,将魏忠贤余党一举摧毁,但他很快发现大明的国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不如以前了,如今朝廷内忧外患,而这帮不干事却擅长清谈内斗的家伙在朝堂势力又太大,皇帝不得不打压他们了,赶走了韩爌、钱龙锡、李标三位阁臣,东林一系朝臣的势力似乎没有削弱,这帮人虽然干不成实事,但仗着在士林中的声望,死死抓住权柄不放,而且放出话来,他们才是正人君子,谁跟他们作对谁就是奸佞小人甚至阉党余孽,这也吓住了不少蠢蠢欲动打算抢班夺权的朝臣,比如周延儒,这个人才华出众以名士自居,在士林中颇有名望,弄脏自己羽毛的事绝不会做,于是他把礼部侍郎温体仁推荐出场了。
温体仁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改庶吉士,浙江乌程人,资格老牌子硬,就是名声不太好,原因是此人太圆滑了,无论谁掌权他都一定捧场,但绝对不会上船,所以他的仕途平平稳稳,一路做到礼部侍郎,清流们对他的为人不屑,认为他节操有亏不配为君子,韩爌清查朝中逆党时,把不少过去与他关系不和,甚至于看着不顺眼的朝臣塞进阉党之列,却抓不住温体仁任何把柄,只好放他过关。
温体仁与周延儒是老搭档了,天启七年新皇即位时,曾以枚卜之法佥选内阁大臣,但朝臣却把皇上心仪的周延儒排除候选之外,周延儒当然心中不满,于是唆使温体仁出面弹劾排在枚卜之首的东林党大名士钱谦益受贿、结党,那次温体仁也真卖力,在朝堂上当着皇帝的面,和东林系朝臣唇枪舌战,把钱谦益多年前主持浙江会试时受贿作弊的老账都翻出来了,最终皇上将钱谦益赶回老家,不过从那以后温体仁的名声更不好了,清流们弹劾他的奏章不断,行贿受贿、暗结奸党、在杭州为魏忠贤修生祠、夺人家产甚至娶娼妓为妾这些事都被安在他的头上,幸好皇帝明察秋毫对此置之不理,温体仁为人圆滑、心胸狭隘,而且官瘾还特别大,但他不贪财是京师堂官中数得着的穷官,结党更是挨不到边,人都被他得罪光了,他能跟谁结党?皇帝对他还是满意的,周延儒的推荐很快得到诏准,温体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时入阁的还有与温体仁交好的国子监祭酒吴宗达。
“此人很聪明,又肯实心做事,也许能帮朕一把。”皇帝这样想着,他现在最怕那些才华过人,自诩为清正,却办不来实务的文臣。
温体仁确实善解人意,他非常明白皇帝想做什么——袁崇焕一案已牵动整个朝局,东林一系的朝臣拼命为袁崇焕说好话,他们清楚袁崇焕一旦定案必是大罪,很可能是谋逆,袁崇焕背后又扯到推荐他的钱龙锡以及他的座师韩爌,袁崇焕本人的死活并不重要,但这两位大佬只要有一个卷进去,东林一系必定声名狼藉,这对于靠名声混饭吃的东林党就是灭顶之灾,而吃过东林党大亏的其他诸党朝臣当然也明白这点,死咬着袁崇焕这事不放,大明朝廷暗流涌动、党争再起。皇帝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但他有些话还不好明说,当初他是何等信任这个人,可他竟然敢欺君罔上,擅杀一镇之帅,放任东虏顿兵京师城下,最可恶的是这个袁蛮子竟敢在召对时,公然胁迫朝廷与东虏和议,向朝臣们扬言“东人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基矣!”甚至还要求带兵入城,皇帝的反应就是大明又一次庚戌之变发生了,从那一刻起他实际就下了杀此人的心,皇帝迅速命司礼监太监沈良佐、内官监太监吕直提督京师九门及皇城们,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并提督京营,随后即抓捕袁崇焕下狱。
温体仁摸透了皇帝的心思,皇上不好出面做的事就由他做吧,温体仁一入阁,就找了一帮台谏官员中的无党派人士商议,其中也包括新任右佥都御史刘之纶,大家都认为必须尽快对袁崇焕议罪,结束目前混乱的朝局,但刘之纶又犯起书呆子脾气,坚持要查证属实才能弹劾,老资格的庶吉士温体仁把刘之纶骂了一顿,这种谋逆的事到哪查证?等你查清楚时,朝廷恐怕要斗得散架了。
最终山东道御史史范打了头阵,弹劾已经回乡的钱龙锡接受袁崇焕数万两私贿,并藏匿于亲友家中,皇帝要的就是有人开这个头,能否查证属实不重要——皇帝这些年也明白了,大明的官员只要不垮台就是清官,而一旦倒霉个个身上不干净,像钱龙锡、袁崇焕这种有势力的高官,不把他们批倒批臭连根铲除,休想查到脏银,接着兵部尚书梁廷栋趁机为自己裁撤东江酿成兵变辩护,袁崇焕向朝廷奏明杀毛文龙的理由之一是东江镇徒糜军饷而不建功,他以为东江镇的士兵手里都有钱,才下决心裁镇的,哪知道袁崇焕除了杀毛文龙时发了十万两安抚银子,其他时候就没给过人家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